一条老路追溯城市史?

重庆的解放碑人尽皆知,记载着重庆人民的英勇不屈。很多人并不知晓的是,离解放碑直线距离仅一两公里外,还有条解放路,见证着这座英雄城市倔强又坚韧的生长。

解放碑在重庆的上半城,解放路在重庆的下半城。解放路因见证重庆解放而得名,分东、西两段。至今,这里仍留存着众多老建筑和历史遗址,书写着重庆的历史文化与城市传奇。

“重庆下半城的旧时光啊,有一半都藏在这解放路上了……”有老居民感叹。斑驳的旧时光中孕育着新的活力,正在悄然绽放。

见证老重庆繁华

重庆城依山而建。顺着山势,老重庆以大梁子为界,分为上半城与下半城,早年的下半城因水路交通便利,是母城的金融、商贸中心。

当时还是解放路前身的这条主干道宽15到20米,沿长江东西布局,是下半城的交通要道,也是重庆城最为繁华的地段之一。

清代时,重庆府署、巴县县署都位于这条路上,1920年各段分别名县庙街、巴县衙门、新丰巷、老鼓楼、一牌坊等。

在下半城兴盛时期,朝天门、太平门、南纪门等商人熙来攘往,湖广会馆、江全泰号、药材公会等会馆商号兴起,沿这条路一带更是母城的政治、经济、金融、商贸中心。

始建于19世纪末的江全泰号,曾经是解放东路上白象街的标杆建筑,它见证了重庆开埠经济的一段发展历程:此处曾为美商大来公司旧址,1891年重庆开埠后,西方列强一直控制海关,掌握航权,中国商船甚至要挂洋旗才能营运。1925年,爱国企业家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在川江上与洋人展开竞争,并在1935年成功收购大来公司的7艘轮船,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

一条老路追溯城市史?

重庆解放路上的老照片墙。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药材公会旧址,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见证了会长朱君南挺身而出,在水路极度不畅通的情况下,联合众药商一起历经万难,将白术、肉桂、知母等中药材送往抗战前线,为早已药材短缺的中国抗战做出卓越的贡献。

“这条路上的一块块石砖,一片片青瓦,都承载着悠远的历史,见证了重庆老城的繁华……”重庆市渝中区文管所副所长唐嵩时常会路过解放路,穿行于老街巷中,对这里的老建筑和历史遗址如数家珍。“解放路所在的重庆‘下半城’,可谓是重庆城最重要的根和源。”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对这些街巷进行了拓宽改建,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之名命名为林森路,全长4公里。

这条道路的再一次改名,则是因见证了重庆的历史性时刻——重庆解放。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资料记载,1949年11月30日下午,欢迎解放军的代表团正是从这附近的望龙门开出轮船到南岸,迎接解放军进城。

代表团乘坐民生公司的“民运号”从望龙门码头起锚,一路拉着汽笛来到了南岸海棠溪江边。随后,一只只轮船,分别出现在南岸弹子石、海棠溪、铜元局等地,迎接解放军过江进城。

夜幕降临,细雨纷飞,解放军先头部队从解放路进入市区,重庆城万人空巷,市民夹道欢迎。从各个区赶来的市民自发结为大大小小的队伍,敲锣打鼓,整座山城沉浸在欢乐之中……

那一天,在南岸织布厂当学徒的蒋国华扛着一捆白布过江去渝中区交货,正好遇到了盛大的解放军入城仪式。“黑压压的市民把街道都站满了,楼房窗户伸出挂满鞭炮的长竹竿……”

他停下脚步,踮起脚顺着大家望着的方向看去,只见解放军队列整齐地从小什字方向走来,前面抬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后面高高举起“打到大西南,解放全中国”横幅,紧接着是红旗方队、腰鼓队和各界人士组成的锦旗队。 

身扛重机枪、迫击炮、冲锋枪与步枪的战士们步伐矫健地经过。不少战士胸前挂满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纪念章,所经之处,无不掌声震动。“解放军是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解放区的天》和《团结就是力量》。

看到这阵势,满怀欣喜的蒋国华也加入到市民队伍里同声合唱,夹道欢呼。那天飘着微雨,但只有部分人打着伞,大家都激动得忘记了寒冷和雨水。蒋国华跟着路人,不停地鼓掌,拍得掌心都红了。

重庆解放后,很多街名进行了更改。比如国府路改为人民路,中正路改为新华路,林森路则一分为二,原状元桥街至四牌坊段改为解放东路,段牌坊至麦子市段改为解放西路,庆祝重庆解放及新中国的成立。

一条老路追溯城市史?

崔健在位于解放西路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礼堂旧址。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我们走过的解放路

75年来,解放路上的变迁,也写入一代代人的记忆中。

崔健是资深新闻人,重庆日报知名记者。她平时最爱散步的地方,正是家门口的解放西路和解放东路。

当年重庆日报报社大楼就在解放西路66号。市民要给重庆日报投稿,在信封左上方写明“稿件”,在信封右上方剪去一个小角,投入邮筒,稿件很快就会送到报社。

崔健的母亲肖鸣锵是知名新闻人、重庆日报社高级记者,父亲萧华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

1974年8月,崔健跟随父母搬到了解放西路。那一年,她刚满10岁,在附近的小学读书,每天就是走着这条路上学。 

在年少的崔健记忆中,门前的解放路充满了迷人的烟火气。早上天不亮,门口的小面馆就开始忙碌起来。大锅里烧的开水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老板利落地抓起一把面和青菜投入水中,再迅速打佐料。几分钟后捞起面条,浇上两勺软糯的黄澄澄的豌豆,一勺油浸浸的肉酱,撒上碎米芽菜和翠绿的葱花。

就在重庆人再熟悉不过的面香中,解放路苏醒过来。

那时,“三大步”是解放路上一道独特的“景观”。环卫工人挨家挨户地搜集后,拉着粪车,一路狂奔。只见粪车在路中间飞快地移动,工人迈着大步,脚尖着地,整个人都在车把上悬着,如同武侠小说中描述的“草上飞”,一路高喊,“看着路哟!”

解放路上弥漫的各种味道和声音,都在崔健的脑海中一层层浮现——那是4分钱一根的豆沙冰糕,是“挑挑肥肠”一揭开盖扑鼻而来的浓香,是“麻糖、卖麻糖”的吆喝和“铛——铛——”清脆的敲击声,是点着烟斗的老人不紧不慢从罐子里倒出的爆米花,身边早已围满了馋嘴的小孩。

街上的火锅店门棚用竹竿随意撑着,菜品都用粉笔写在门口小黑板上,菜品装在褪色的塑料筐里,老板跟走进来的食客有一茬没一茬地搭着话。

崔健一直觉得,跟繁荣的上半城相比,这里的时光似乎要走得更缓慢一些。

长大后,她去了外地上学,暂别解放路。1991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崔健也调入重庆日报社,又回到熟悉的解放路,每天从这里出发、回家。 

在崔健的眼中,一些新的变化也在解放路上悄无声息地发生着。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城特有的“棒棒军”从九道门下穿储奇门小学经过羊子坝菜市场,到解放东路上的中药材市场揽活——重庆的地形,让当时的下力人如鱼得水,搬运工作养活了无数来重庆城区讨生活的人。从过去朝天门的挑水夫开始,一根扁担“担天下”,以力为生的人们见证了这座爬坡上坎的山之都城的演变。

说到解放路,就不能不提与其密切相连的凯旋路。凯旋路位于解放东路和解放西路交汇处,长730米,地势南低北高,是沟通上下半城的纵干线。抗战时期,部队离开重庆开赴前线,从此路经储奇门过,取“抗战凯旋”之意而得名。

在漫长的半个多世纪里,住在解放路的居民需要爬一坡长长的阶梯,才能到达解放碑。“小时候一边用力爬,一边数共有多少级阶梯。有一次穿着高跟鞋爬坡,稍不留神还摔了跤!”崔健笑着回忆起过去的囧事。

改革开放后,一部跨时代的电梯终结了解放路居民爬坡上坎之苦。1985年动工修建,1986年建成投用的凯旋路电梯,成为重庆特色交通设施,也是中国第一部城市客运电梯。

一条老路追溯城市史?

崔健在解放路。上游新闻记者 邹飞 摄

旧路老城焕发生机

被缩短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距离。

以前解放路上只能见到当地居民,如今它迎来了越来越多外地客人的拜访。

让唐嵩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解放东、西路周边众多文物古迹都得以保护,中共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已开辟为陈列馆,太平门城墙遗址公园已建成开放,海关监督公署旧址活化利用建成母城非遗馆,白象街传统风貌区建成,利用文物建筑打造推出西泠书房、重庆区划地名历史文化展示馆等。

“目前正在实施老鼓楼衙署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未来,将建成遗址公园、博物馆等,成为都市文化旅游新的亮点。”他描绘着解放路的美好未来。

崔健的记忆中,解放路一抬头就是如蜘蛛网般错综复杂的电线,如今电线早已埋入地下,天空跟路面一样,干净又清爽。

走几步就能看到整洁又装饰得富有重庆特色的小面馆、火锅店,里面坐满了慕名而来的外地食客,觥筹交错,户户飘香。

每逢有外地朋友来访,崔健喜欢带他们去附近的白象街、十八梯逛逛,这里既有渝中母城延续的文化气息,又有现代化的食肆、商场、步行街,独特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让外地朋友流连忘返,拍个不停。

凯旋路电梯最高峰日载客量1.4万人次,在公路边乘电梯上下11楼,出来一看还是公路,成为“最重庆”打卡地之一。凯旋路电梯与长江索道、皇冠大扶梯被誉为“魔幻三杰”,成为来渝旅游必体验的“三件套”。

有了现代化电梯,反而有游客特意沿着凯旋路错落有致的阶梯往上走。阶梯上还能看到卖茶的茶摊,5元剪一次头发的老匠人。

“家门前这条路,一直在重视历史文化挖掘和展现——这也正是我们重庆的根和魂。”不久前,崔健惊喜地发现,在解放西路药材市场门口,多了一座“人民解放军解放重庆入城点”纪念碑,“人民解放军由南岸渡江经此处入城……”

“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哪里都不想搬。这里有我成长的痕迹,也能看到重庆的未来。”崔健笑眯眯地说,现在周围分布着医院、超市、幼儿园、餐饮等配套设施,步行15分钟内就可以实现就医、购物、教育等功能,带来了解放路上居民的幸福生活。 

“解放路在老重庆人的心中一直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渝中区历史街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解放东、西路见证了城市的过去,也正在目睹城市的更新,下一步,还将继续挖掘解放路的文化新内涵,丰富商业业态,完善企业服务,进一步实现“文商旅城”融合发展。

在解放东、西路上品读重庆的“母城故事”,已成了众多外地游客到重庆旅游的必备项,即便是重庆人,也会在闲余时间,在重庆的下半城中追溯城市之根,感悟城市历史。

解放路往上,是解放碑的繁华,往下,是历史的沉淀。 在解放东、西路上,可以感受现代和传统的结合,体现了重庆城的性格,值得阅读一遍又一遍。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编辑:徐远哲责编:郎清湘,王蓉审核:冯飞

编辑 举报 2024-09-29 12:19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