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把“非遗传承”纳入高校学历教育?
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重要命题,非遗从根本上说还是以人为传承载体。近10年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传承乏力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全国人大代表姚建萍在两会期间建议,充分调动高校的资源优势,依托相关学科专业构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体系,系统培养不同领域的非遗传承者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源头解决传承困境的问题。
姚建萍告诉上游新闻记者,客观来看,传统的传承模式已经难以全面承担起当代非遗人才培养的职责。高等学校肩负着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等重要职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方面也有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早前,有关高校就开始以短训班、进修班、研究班、中专班等多种形式探索传统技艺传承的路径和模式。此外,目前高等教育中的许多学科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知识体系上高度重合,且具有契合时代需求的综合性、创新性的特点。例如本科专业中医学的课程体系包含大量与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相对应的内容,又如工艺美术专业所涵盖的陶瓷工艺、漆器工艺、染织工艺、雕刻工艺、金属工艺等方向,其设计、制作、保护与修复等教学内容与陶瓷烧造、雕漆、蜡染、织绣、木雕、金工等传统美术和部分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有着对应共通的知识领域。
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家族制、师徒制等非遗传承模式,高等院校在科学育才、全面育人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依托成熟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纳入高校学历与学位培养框架的非遗传承模式,将解决长期困扰非遗传承人群普遍学历偏低的问题,最大限度发挥高校在学科专业与资源整合中的优势,以系统化的学历教育逐步建立起非遗传承青年人才储备库,丰富和拓展当代非遗项目的传承模式,为我国非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层面的保障机制与路径。
姚建萍建议,可以率先在拥有较为丰富的非遗资源,并具备相应条件的地区综合性高校和专业院校开展试点。依托这些高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通过开设不同非遗项目的传承班,开展基于非遗项目的本科层次的青年人才培养。这些非遗项目传承班的师资可由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非遗传承人共同组成,以培养高素质的非遗项目传承者和从业者为目标,并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内涵以及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和训练体系,针对性地展开专门人才的培养。
在招生上则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招收适龄青年学子进入高校入读传承班,完成学制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历和学位。在研究生层次,也可以依托与非遗项目相关的学科,特别是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类别,组建包括非遗传承人在内的导师组,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招收学子,开展高层次的非遗项目传承人的培养,完成学业者同样授予相应的学历和学位。
通过一段时间持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这一纳入现代高等教育的非遗项目传承机制,逐步构建起系统有效,依托高校学科专业体系的非遗传承模式。姚建萍说。
上游新闻记者时婷婷
编辑:邹渝责编:郎清湘,官毅审核: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