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带来影片院的消亡??
科技的发展是否会带来影片院的消亡?
360U3196281678 2023-11-02 03:12 正好结合在 电影行业 和 VR行业 的经历,说一下这个问题。近些年,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大杀四方,有一个行业却久攻不下,那便是 电影行业。线上视频三巨头“爱腾优” 虽然已经牢牢占据线上视频入口,但是仍然只能首发一些小制作,片方分成最多的也就3000w左右。对于顶级影片,仍然只能在院线下映后 1-3个月才有机会播放。而这一切,皆是因为院线方的限制。绕不过的院线今年的大年初一,徐峥的《囧妈》由院线电影直接改为线上首发,卖了6个亿(注:不是线上票房分成,而是被一口价采购),旋即遭到全行业抵制。其实国外也是一样,Netflix 曾经花1200万美元购买了电影《无境之兽》线上首映,同样也受到北美四大院线的抵制。之所以院线这么强势,还是由于其强大的变现能力,头部影片在线上渠道的收益是无法跟院线相比的。没有任何头部影片敢冒险跟院线闹翻只走线上渠道。而线下电影票之所以可以卖出线上影片10倍的价格,是因为影院场景还是有很多独特的属性:1. 观影效果:iMax 银幕,宽达22米,再加上各种立体声光电效果。这是任何电视不能替代的。2. 社交属性:看电影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附带了 吃饭、购物 等周边消费,它已经成了一个项出门娱乐活动。而在家看视频,则只能是 “宅”。 所以说,虽然在手机、电视上看电影很方便,但是综合体验跟线下电影院里还是有很大差别。于是体验入口被院线牢牢占住,制片方、视频平台 只能唯院线马首是瞻,制片方拿不到50%的票房分成,视频平台要忍受长长的窗口期,所谓 “天下苦院线久矣”。VR时代的虚拟电影院从2016年VR的第二次浪潮兴起后,“观影” 是首发的场景,那么过了3年多,VR影院达到了什么样的体验?我们先看一个视频:视频里是国外社交VR应用 Bigscreen 的真实效果。BigScreen 最初是一个PC屏幕共享的VR社交软件,2017年总人数已经超过25万,但是日活只有1000人。2019年底,开始引入 在线电影业务,成了虚拟影院的首批实践者。它与 派拉蒙 合作,已经在 美国、英国、日本 等十个国家上线。电影票售价为3.99-4.99美元不等( 低于美国影院平均票价 8美元,高于视频平台点播价 2美元 )。为了保证同场电影的用户数量,它采用了定时定片的模式。也就是特定日期定点放映特定影片。大家提前买票,到点观看。上线第一周,就有数千人在线买票看电影。这已经超出了Bigscreen的预期,所以它开始继续引入更多影片。在国内也有这样一家先行者,叫做:移动电影院。在其官网可以找到这样一段介绍:
360U3106294645 2023-11-02 03:19 首先回答:不会。再不济,影院也会以博物馆的形式存在,保留这样传统的放映方式,类比做留声机、唱片机,虽然不再主流,但是依旧会以小众的消费存在。认真回答:1。影院和电影的关系是什么?首先,电影和电影院的关系,并非共存共生的关系,更多的看来,影院属于电影的衍生消费形式。正如其他知友回答中所言,你花几十块就可以享受到这门艺术商品的最高享受,宽广的场所、IMAX的画幅,杜比的全场音响,这种体验是其他艺术类别无法比拟的。但毁掉一场观影也轻而易举,在你身边插一对腻歪的情侣、一个聒噪的大叔、一个调皮的熊孩子。因为出租且共享的属性,使得“有钱了一定会搞一套家庭影院”的想法存在于电影爱好者的脑海中,现在会,未来也会!影院观影是欣赏电影最好的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电影院却不是电影最终的归宿!院线是一条影视作品的盈利线,人们也普遍习惯用票房去评价一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但票房并非是一部电影收益的全部,无论是早期的影碟贩售出租、还是现在流媒体点播,更不用说像星战这样靠周边授权就赚到盆满钵满的,都从侧面证明了电影盈利手段的多元。反之,对观众而言,当你特别想要回顾一部经典作品之时,影院“出租且共享”的属性是不会在意你个人的请求,所以,无论影院的设备如此豪华,都只会利好正在上映或即将上映的“新作品”,对于你已经错过的影片,哪怕是仅仅下映一天,也是无可奈何的。诚然,有能力的电影爱好者可以通过自己租赁、包场影院进行个人放映,但这样一来,影院曾经拥有的性价比就完全不存在了!这还是在不考虑片源是否被允许在商业厅进行放映、和片源是否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所以,影院确实是最棒的媒介,但它终究不属于个人!说起来还是挺讽刺的,世界上最适合播放电影的场所和环境,放映的却不是当期最棒的影片。院线排片考量的第一要素就是盈利,话题、时长、票价、上座率等等因素综合了一部电影的排片场次,而电影的艺术价值,反倒是不在讨论范畴之列。所以可以看出,影院是以当期商业电影为主要核心吸引力的盈利机构,属于影视作品的衍生消费渠道,在利益相关之外,不会为了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而额外买单。2。影响影院走向衰落的因素是什么?流媒体的崛起也好,VR技术的发展也罢,现阶段都不会影响到影院。因为它们解决了影视观赏的一些痛点,却有新的问题存在。流媒体,使得电影的观赏更加便捷,确无法获得空间感和广阔的视野和和音场。用手机、电脑、电视点播影视作品,确实省去了买票、前往影院、候场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熊孩子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但是终究在整体的体验上无法比拟优秀的影厅所带来的震撼感。IMAX的标准是22*16的银幕规格,换算下来差不多300平米以上,这对于“真·普通家庭”的老百姓来说,简直不可能。而就算是普通银幕的大小也在30平米左右,这和大部分人家里的客厅面积差不多,这种宽大银幕的享受,是流媒体给不了的。VR,用虚拟的影像环境覆盖了全视野的范围,但却带来了佩戴、眩晕、清晰度等新的问题。我自己是有一台廉价的VR设备(正经VR,不是套手机的那种),宣称是有800多的ppi,这个值已经高于市面上大部分手机了,但无奈,在与人眼这个上亿像素的“镜头”前近距离观察,依旧容易产生模糊感。而对于虚拟空间感的营造,于影像这类真二维的内容来说,其震撼程度远不及游戏。当然,当你沉浸在内容中后,视觉上的不足可以被忽略,但鼻梁和脖子,对于半斤以上的设备的抗议,可就太真实了!我可以一个人在假期里花个几天在手机电脑上刷完哈利波特全系列,但是要用VR嘛……保持一个基本不动的姿势,几个小时就僵硬到不行。哪怕VR的价格降低,相比其他原因,生理上的不适感和疲劳感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影院经营的本质,除了观影,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社交娱乐的场所。其实影院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在,看看票房最火爆的档期,基本上都集中在节假日上,像是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等,而现在票房大爆的作品除了质量不能太差之外,更需要话题性。而一旦人们失去了社交活动,那么影院生意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疫情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哪怕在影院复工之后,经典作品上映,没有话题性的新片,依旧很难完全恢复,这和餐饮这类刚需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不能不吃饭,但是约不到朋友,或是时间紧张,是真的可以错过一场电影。其实北美流媒体愈战愈烈,我倒觉得恰恰是影院市场饱和导致的,基本上从2010年以来就一直在100亿美元这个值上挣扎着。而流媒体恰恰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展期间,电影拓展出的另一条收益线。而从讨论度和院线、流媒体平台自身看来,国内的银幕数量还可以继续增长,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影院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单位:亿20102012201420162018北美总票房105.5-美元108.3-美元103.5-美元114-美元119-美元内地总票房100-人民币170-人民币296-人民币457-人民币600-人民币
_WeCh****732778 2023-11-02 03:23 其实不用到VR了,你看天朝的在线/下载电影,网飞视频订阅之类的东西都在蚕食电影院。VR看片的话,那种国产观影一体机其实大都是小视角,虽然分辨率不变,缩小视角能提高清晰度,但缩小视角有点本末倒置了。VR看片的真正优势是大视野,你可以虚拟几十米几百米的巨屏,压倒性的巨大的画面覆盖整个视野的魄力,加上VR是一个眼一个屏3D效果等于原生的远比3D眼镜强,且可以捕捉头部姿态保证环绕声。另外VR硬件推荐dumplingpro:个人向VR硬件推荐(更新到2020-01)入门三星MR+(三星奥德赛+,海淘大概2000多),入门价格中端屏幕,性价比高,OLED屏幕色彩也比较好。其次OC quest一体机,可以脱离电脑使用。中端观望未来的HP reverb G2(预计有国行,5000价位),清晰度更高,并且有强化环境音塑造,增强沉浸感的INDEX同款耳机。土豪可以选小派8KX(国行,9000-1W+价位),清晰度强+大视角兼有,虽然只拿来看片有点浪费了。
doverw 2023-11-02 03:25 我认为不会,电影院有它长期存在的道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即便在家里也能体验到在影院看到的声音影像效果,甚至更好。但是,电影院独特的氛围,还没成为情侣的异性约会等等,这些独特的体验是影院外观影所代替不了的。这就像ktv,咖啡厅为何能长期存在,因为人们目的不光是去看电影,就像去ktv也许是冲着小妹去的,咖啡厅是去看书或码字。
qkoufu113174 2023-11-02 03:27 科技发展不会直接带来电影院的灭亡,只能是带来间接影响和变革,而内容分发形式的变化才是电影院消亡的最直接原因,商业模式的变化才会带来摧枯拉朽的革命。这才是春节期间影院行业对于对于《囧妈》的激烈反映的原因,乐视2012年前在《消失的子弹》就曾经线上同步发行被抵制过,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好莱坞对奈飞的激烈反馈也是同理。本人也算是电影行业的边缘人员和正在经历VR行业的从业者,所以妄自菲薄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每一个产业都会在科技的迭代中,必然迎来更新换代和消亡,这是Destiny,电影院的终局也是一定会消亡的,但要明确的是:电影行业是内容产业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内容方式的变革(制作和传播),科技只是其中辅助手段和表现工具。影院行业仅是电影行业的下游变现,当不需要他参与其中的时候,他必然消亡。影院主要是工业化的产品,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变革到来的,他的商业模式本质就是高水准视听感受的场地租赁。短期内电影院不会消亡,这是因为商业模式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技术的更迭。影院行业从来没停止过技术的自我迭代,那带来的都是变革而不会是消亡,这是生产力的问题。影院没有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么low,他的自我迭代从来没有停止过。从皮影戏、跑马灯到电影放映,到IMAX,到现在层出不穷的放映科技,是电影工业的科技迭代产物。电影院主要是有放映设备(银幕和放映机、放映服务器)、环音系统(音响、功放等)、影院场地(建设和装修,这是个综合体系)、管理系统(TMS+POS系统等)这些构成。放映设备从手动到电动,从单机3D到双机3D到IMAX到现在三星Onyx LED屏幕的出现;放映系统从手动放映到影院TMS系统到总部NOC系统;管理系统从人工售票到POS系统到网上售票到自助选座;放映方式从传统影院点播影院;内容制作和分发从胶片拷贝到数字拷贝,从硬盘快递到网络传输到卫星传输;这些都是从人工通过技术发展带来标准化和规模化,很多新技术应用也都在电影院这个行业里面层出不穷,只是非从业人员很难接触到。在看现在作为影院行业替代的VR上,近几年很火但依然存在产品局限性,目前的产业成熟度还有一定周期。供应链端,还是依附在手机行业里,没有产量就没有产业链;屏幕选型,LED和LCD屏幕显示能力和效果的先天不足,MOLED的成本劣势;光学设计,菲涅尔成本优势和Pancake光学的特性;外观和结构:VR眼镜本身的重量和用户感受还有很长的道路,微型化道路还有距离;交互能力:虽然多样化但落地成本太高,成熟度不够;计算性能,CPU和GPU的计算和渲染能力的制约;其他,功耗和电池的发展;虚拟形象和Avatar的导入技术还不成熟等等,个人认为在科技上追到电影院的体验至少还存在多个迭代周期。相比较而言,电影院现阶段还有绝度优势,但是也开始有影响的趋势。VR和电影的结合从VR产业出现的第一秒就已经开始参与其中了,我所在的公司也是第一时间就参与到这个行业的变革里面的,具体名字就不表了,很艰难、很痛苦的过程,还在坚持。但是要看到好的一点,VR带来的是全新的视听感受,,给影院行业带来的建设成本的降低,用户体验的统一性进一步丰富,影院行业从互联网时代进入到VR时代是一个时间早晚问题,现阶段可以算补充,要正面刚影院应需要5+年的周期,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导致影院行业消亡的,是影院在产业链中位置和关系的变化。电影是内容变现的一种方式,电影对于拍摄质量和制作精度等的有着明确的要求,从而导致他的成本是恒定的,而从收入模型上是:电影收入=影院票房(当前是二八原则的体现)+后向版权收入(当前是长尾理论,其中包括互联网版权授权、影视公播权、短视频传播权等)。网络视频今年发展很快,国内的爱优腾和国外的油管奈飞,用户突飞猛进,让用户对于获取内容的通道更丰富了。影院也是内容产业的一个发行通路。当前阶段打个比方,视频网站是高铁,影院是飞机,对于出行者来讲是并行关系,各有优劣。对于电影行业来讲也是发行通路的选择问题,这是利益驱使的,哪一个发行通路带来的利益更大就会更倾向于哪里。VR行业对于影视行业而言也只是新建的一条高速通路而已。竞争还会持续,视频网站、电影院在这场赛马比赛里面谁可以获胜还不得而知。不过,未来的文化娱乐和视听感受一定是个人化的,千人千面是标准配置,电影院对于个人用户体验来讲空间和时间都是逆潮流的,从文化和娱乐产业,随着个人娱乐设备的发展,未来趋势一定会迎来电影院的消亡,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当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所有的一起都才刚刚开始,一切还都是妄言。To be continued……
360U3196281678 2023-11-02 03:12 正好结合在 电影行业 和 VR行业 的经历,说一下这个问题。近些年,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大杀四方,有一个行业却久攻不下,那便是 电影行业。线上视频三巨头“爱腾优” 虽然已经牢牢占据线上视频入口,但是仍然只能首发一些小制作,片方分成最多的也就3000w左右。对于顶级影片,仍然只能在院线下映后 1-3个月才有机会播放。而这一切,皆是因为院线方的限制。绕不过的院线今年的大年初一,徐峥的《囧妈》由院线电影直接改为线上首发,卖了6个亿(注:不是线上票房分成,而是被一口价采购),旋即遭到全行业抵制。其实国外也是一样,Netflix 曾经花1200万美元购买了电影《无境之兽》线上首映,同样也受到北美四大院线的抵制。之所以院线这么强势,还是由于其强大的变现能力,头部影片在线上渠道的收益是无法跟院线相比的。没有任何头部影片敢冒险跟院线闹翻只走线上渠道。而线下电影票之所以可以卖出线上影片10倍的价格,是因为影院场景还是有很多独特的属性:1. 观影效果:iMax 银幕,宽达22米,再加上各种立体声光电效果。这是任何电视不能替代的。2. 社交属性:看电影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往往附带了 吃饭、购物 等周边消费,它已经成了一个项出门娱乐活动。而在家看视频,则只能是 “宅”。 所以说,虽然在手机、电视上看电影很方便,但是综合体验跟线下电影院里还是有很大差别。于是体验入口被院线牢牢占住,制片方、视频平台 只能唯院线马首是瞻,制片方拿不到50%的票房分成,视频平台要忍受长长的窗口期,所谓 “天下苦院线久矣”。VR时代的虚拟电影院从2016年VR的第二次浪潮兴起后,“观影” 是首发的场景,那么过了3年多,VR影院达到了什么样的体验?我们先看一个视频:视频里是国外社交VR应用 Bigscreen 的真实效果。BigScreen 最初是一个PC屏幕共享的VR社交软件,2017年总人数已经超过25万,但是日活只有1000人。2019年底,开始引入 在线电影业务,成了虚拟影院的首批实践者。它与 派拉蒙 合作,已经在 美国、英国、日本 等十个国家上线。电影票售价为3.99-4.99美元不等( 低于美国影院平均票价 8美元,高于视频平台点播价 2美元 )。为了保证同场电影的用户数量,它采用了定时定片的模式。也就是特定日期定点放映特定影片。大家提前买票,到点观看。上线第一周,就有数千人在线买票看电影。这已经超出了Bigscreen的预期,所以它开始继续引入更多影片。在国内也有这样一家先行者,叫做:移动电影院。在其官网可以找到这样一段介绍:
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受 国家专项资金 支持,主导组建了 “电影智能移动影院系统基础研究” 项目组......移动电影院是“电影+互联网”模式的创新产品,通过搭载 移动终端APP,将手机、平板电脑 或 其可控制的其他设备 作为放映设备,向观众放映已取得电影公映许可证且处于公映期内的电影....票房收入将纳入中国电影票房统计。据移动电影院CEO高群耀介绍,移动电影院采用分众分区发行的模式,把电影带到更多人手里,目前累计观影人次已达 200万,累计票房贡献已达5000万。https://www.smartcinema.com.cn/移动电影院 跟 Bigscreen 不同,它覆盖了所有的线上渠道,VR虚拟影厅只是它的渠道之一。在 移动电影院 的VR影厅里,也是虚拟大厅的模式,但是在社交方面,却没有Bigscreen那种虚拟人物互动的模式,只是实现了语音、文字互动。移动电影院 里观影社交功能它与 Bigscreen 另一个不同之处是,里面放的多是一些获得上映许可且在院线很难获得排片的相对小众的电影,但是票价却一点不让步,标到了三十多元。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又跃跃欲试,想去虚拟影院里一探究竟了?别急,我们需要先看一下 当前的VR虚拟影院,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它是否到了可以与线下影院一决高下的地步?挑战 与 时机先说 产品技术层面:清晰度:目前主流VR眼镜的屏幕都是双目4K,在渲染做得好的情况下,已经非常够用,在观看视频时,几乎注意不到像素颗粒。在此基础上,对播放视频的要求,也达到了4K分辨率( 注:这里提到的两个 4K,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 )网速:4K分辨率的视频,大约需要 50Mbps 左右的带宽。这个网速,在当前还没有普及。但是随着5G的到来,在几年内应该会有效的解决。在此之前,可以通过 预下载 的方式进行。佩戴体验:目前电影的时长普遍在3小时以内。当下最新的外接式VR眼镜,重量150g,佩戴几个小时已经不是问题( 但是在光学显示效果上还有优化空间 )社交:从 Bigscreen 的视频里可以看到,用户已经可以使用虚拟形象进行社交,只不过形象都是半身人,这主要是考虑到性能以及实现难度。全身形象社交也有公司在做(下图)。如果要达到好的效果,对设备性能会有较高的要求。当前的一体机设备,在高清观影时,保持数量较多的高保真形象互动,还是比较有难度。VRChat 里的全身形象互动从以上几点看,在VR虚拟影院中的体验已经初步达标,但是想要达到 “舒适观影” 的程度,预计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再看 市场层面:观众数量:目前VR设备全球保有量大约在1000w左右,国内大约100w左右。这个数量可能很难撑起一个新的业务。不过根据现在的增长趋势,预计在5年后,VR设备保有量会达到全球上亿,国内千万的规模。有人可能会说:还有大量的手机盒子呢。那个体验太差,只能用来作为简单的广告宣传场景,在最近的VR市场报告里都已经很少提及。影片内容:考虑到院线依然强势,个人认为至少5年内,VR虚拟影院的片源应该跟现在的视频平台是类似的。也就是说,大片仍然需要1-3个月窗口期,才能在VR虚拟影院播放,平时只能放映 网络大电影 或者 无法在院线获得排片的小众电影。票价:接上一条,既然影片内容是跟 视频平台类似,那么它票价就要跟 视频网站 来对标。VR 虚拟影院,与传统视频平台的观看方式比,有更好的 播放体验 和 社交体验。那它的价格自然要高于现在视频网站上影片价格(新片 5元左右的 会员点播价)。而 BigScreen 正在实践的中间票价,热销的局面能持续多久,还要再看。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 院线 主动来自我颠覆。从线下延伸到VR端。在这种情况下,影片的播放的窗口期会更短,因此票价也可以定的更高。看到这里,大家刚才火热的心可能会稍微冷静一些。我们再看本文大标题里提到的问题:VR虚拟影院,会是线下影院的颠覆者吗?我的回答是:在最近3年内,会刚刚有一个苗头。在未来5-10年的区间里,它会成为 线下影院 的有力竞争者。但是,线下聚会 终归有其独特的体验特征,所以,线下影院最终也不会被颠覆,只会成为与 VR虚拟影院并存的两种娱乐形态。 更多 VR相关文章,可关注本人知乎账号或者专栏:逐鹿VR相关文章:聊一聊 VR虚拟现实(一):VR的发展史聊一聊 VR虚拟现实(二):VR眼镜的分类聊一聊 VR虚拟现实(三):VR游戏聊一聊 VR虚拟现实(四):当前VR行业的几大挑战聊一聊 VR虚拟现实(五):我们离科幻电影有多远聊一聊 VR虚拟现实(六):消灭距离聊一聊 VR虚拟现实(七):2019 VR游戏现状 Rockeymen:聊一聊 VR 虚拟现实(十六):VR虚拟影院,会是线下影院的颠覆者吗?
360U3106294645 2023-11-02 03:19 首先回答:不会。再不济,影院也会以博物馆的形式存在,保留这样传统的放映方式,类比做留声机、唱片机,虽然不再主流,但是依旧会以小众的消费存在。认真回答:1。影院和电影的关系是什么?首先,电影和电影院的关系,并非共存共生的关系,更多的看来,影院属于电影的衍生消费形式。正如其他知友回答中所言,你花几十块就可以享受到这门艺术商品的最高享受,宽广的场所、IMAX的画幅,杜比的全场音响,这种体验是其他艺术类别无法比拟的。但毁掉一场观影也轻而易举,在你身边插一对腻歪的情侣、一个聒噪的大叔、一个调皮的熊孩子。因为出租且共享的属性,使得“有钱了一定会搞一套家庭影院”的想法存在于电影爱好者的脑海中,现在会,未来也会!影院观影是欣赏电影最好的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电影院却不是电影最终的归宿!院线是一条影视作品的盈利线,人们也普遍习惯用票房去评价一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但票房并非是一部电影收益的全部,无论是早期的影碟贩售出租、还是现在流媒体点播,更不用说像星战这样靠周边授权就赚到盆满钵满的,都从侧面证明了电影盈利手段的多元。反之,对观众而言,当你特别想要回顾一部经典作品之时,影院“出租且共享”的属性是不会在意你个人的请求,所以,无论影院的设备如此豪华,都只会利好正在上映或即将上映的“新作品”,对于你已经错过的影片,哪怕是仅仅下映一天,也是无可奈何的。诚然,有能力的电影爱好者可以通过自己租赁、包场影院进行个人放映,但这样一来,影院曾经拥有的性价比就完全不存在了!这还是在不考虑片源是否被允许在商业厅进行放映、和片源是否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所以,影院确实是最棒的媒介,但它终究不属于个人!说起来还是挺讽刺的,世界上最适合播放电影的场所和环境,放映的却不是当期最棒的影片。院线排片考量的第一要素就是盈利,话题、时长、票价、上座率等等因素综合了一部电影的排片场次,而电影的艺术价值,反倒是不在讨论范畴之列。所以可以看出,影院是以当期商业电影为主要核心吸引力的盈利机构,属于影视作品的衍生消费渠道,在利益相关之外,不会为了电影作品的艺术价值而额外买单。2。影响影院走向衰落的因素是什么?流媒体的崛起也好,VR技术的发展也罢,现阶段都不会影响到影院。因为它们解决了影视观赏的一些痛点,却有新的问题存在。流媒体,使得电影的观赏更加便捷,确无法获得空间感和广阔的视野和和音场。用手机、电脑、电视点播影视作品,确实省去了买票、前往影院、候场的时间和精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熊孩子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但是终究在整体的体验上无法比拟优秀的影厅所带来的震撼感。IMAX的标准是22*16的银幕规格,换算下来差不多300平米以上,这对于“真·普通家庭”的老百姓来说,简直不可能。而就算是普通银幕的大小也在30平米左右,这和大部分人家里的客厅面积差不多,这种宽大银幕的享受,是流媒体给不了的。VR,用虚拟的影像环境覆盖了全视野的范围,但却带来了佩戴、眩晕、清晰度等新的问题。我自己是有一台廉价的VR设备(正经VR,不是套手机的那种),宣称是有800多的ppi,这个值已经高于市面上大部分手机了,但无奈,在与人眼这个上亿像素的“镜头”前近距离观察,依旧容易产生模糊感。而对于虚拟空间感的营造,于影像这类真二维的内容来说,其震撼程度远不及游戏。当然,当你沉浸在内容中后,视觉上的不足可以被忽略,但鼻梁和脖子,对于半斤以上的设备的抗议,可就太真实了!我可以一个人在假期里花个几天在手机电脑上刷完哈利波特全系列,但是要用VR嘛……保持一个基本不动的姿势,几个小时就僵硬到不行。哪怕VR的价格降低,相比其他原因,生理上的不适感和疲劳感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今影院经营的本质,除了观影,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社交娱乐的场所。其实影院在很大程度上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在,看看票房最火爆的档期,基本上都集中在节假日上,像是春节档、暑期档、国庆档等等,而现在票房大爆的作品除了质量不能太差之外,更需要话题性。而一旦人们失去了社交活动,那么影院生意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疫情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哪怕在影院复工之后,经典作品上映,没有话题性的新片,依旧很难完全恢复,这和餐饮这类刚需是完全不同的。人们不能不吃饭,但是约不到朋友,或是时间紧张,是真的可以错过一场电影。其实北美流媒体愈战愈烈,我倒觉得恰恰是影院市场饱和导致的,基本上从2010年以来就一直在100亿美元这个值上挣扎着。而流媒体恰恰是在移动互联网上发展期间,电影拓展出的另一条收益线。而从讨论度和院线、流媒体平台自身看来,国内的银幕数量还可以继续增长,在未来的几年甚至十几年里,影院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单位:亿20102012201420162018北美总票房105.5-美元108.3-美元103.5-美元114-美元119-美元内地总票房100-人民币170-人民币296-人民币457-人民币600-人民币
_WeCh****732778 2023-11-02 03:23 其实不用到VR了,你看天朝的在线/下载电影,网飞视频订阅之类的东西都在蚕食电影院。VR看片的话,那种国产观影一体机其实大都是小视角,虽然分辨率不变,缩小视角能提高清晰度,但缩小视角有点本末倒置了。VR看片的真正优势是大视野,你可以虚拟几十米几百米的巨屏,压倒性的巨大的画面覆盖整个视野的魄力,加上VR是一个眼一个屏3D效果等于原生的远比3D眼镜强,且可以捕捉头部姿态保证环绕声。另外VR硬件推荐dumplingpro:个人向VR硬件推荐(更新到2020-01)入门三星MR+(三星奥德赛+,海淘大概2000多),入门价格中端屏幕,性价比高,OLED屏幕色彩也比较好。其次OC quest一体机,可以脱离电脑使用。中端观望未来的HP reverb G2(预计有国行,5000价位),清晰度更高,并且有强化环境音塑造,增强沉浸感的INDEX同款耳机。土豪可以选小派8KX(国行,9000-1W+价位),清晰度强+大视角兼有,虽然只拿来看片有点浪费了。
doverw 2023-11-02 03:25 我认为不会,电影院有它长期存在的道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即便在家里也能体验到在影院看到的声音影像效果,甚至更好。但是,电影院独特的氛围,还没成为情侣的异性约会等等,这些独特的体验是影院外观影所代替不了的。这就像ktv,咖啡厅为何能长期存在,因为人们目的不光是去看电影,就像去ktv也许是冲着小妹去的,咖啡厅是去看书或码字。
qkoufu113174 2023-11-02 03:27 科技发展不会直接带来电影院的灭亡,只能是带来间接影响和变革,而内容分发形式的变化才是电影院消亡的最直接原因,商业模式的变化才会带来摧枯拉朽的革命。这才是春节期间影院行业对于对于《囧妈》的激烈反映的原因,乐视2012年前在《消失的子弹》就曾经线上同步发行被抵制过,这也不是第一次了,好莱坞对奈飞的激烈反馈也是同理。本人也算是电影行业的边缘人员和正在经历VR行业的从业者,所以妄自菲薄和大家聊一聊这个话题。每一个产业都会在科技的迭代中,必然迎来更新换代和消亡,这是Destiny,电影院的终局也是一定会消亡的,但要明确的是:电影行业是内容产业的一部分,其本质是内容方式的变革(制作和传播),科技只是其中辅助手段和表现工具。影院行业仅是电影行业的下游变现,当不需要他参与其中的时候,他必然消亡。影院主要是工业化的产品,他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变革到来的,他的商业模式本质就是高水准视听感受的场地租赁。短期内电影院不会消亡,这是因为商业模式没有发生变化,而不是技术的更迭。影院行业从来没停止过技术的自我迭代,那带来的都是变革而不会是消亡,这是生产力的问题。影院没有大家表面上看到的那么low,他的自我迭代从来没有停止过。从皮影戏、跑马灯到电影放映,到IMAX,到现在层出不穷的放映科技,是电影工业的科技迭代产物。电影院主要是有放映设备(银幕和放映机、放映服务器)、环音系统(音响、功放等)、影院场地(建设和装修,这是个综合体系)、管理系统(TMS+POS系统等)这些构成。放映设备从手动到电动,从单机3D到双机3D到IMAX到现在三星Onyx LED屏幕的出现;放映系统从手动放映到影院TMS系统到总部NOC系统;管理系统从人工售票到POS系统到网上售票到自助选座;放映方式从传统影院点播影院;内容制作和分发从胶片拷贝到数字拷贝,从硬盘快递到网络传输到卫星传输;这些都是从人工通过技术发展带来标准化和规模化,很多新技术应用也都在电影院这个行业里面层出不穷,只是非从业人员很难接触到。在看现在作为影院行业替代的VR上,近几年很火但依然存在产品局限性,目前的产业成熟度还有一定周期。供应链端,还是依附在手机行业里,没有产量就没有产业链;屏幕选型,LED和LCD屏幕显示能力和效果的先天不足,MOLED的成本劣势;光学设计,菲涅尔成本优势和Pancake光学的特性;外观和结构:VR眼镜本身的重量和用户感受还有很长的道路,微型化道路还有距离;交互能力:虽然多样化但落地成本太高,成熟度不够;计算性能,CPU和GPU的计算和渲染能力的制约;其他,功耗和电池的发展;虚拟形象和Avatar的导入技术还不成熟等等,个人认为在科技上追到电影院的体验至少还存在多个迭代周期。相比较而言,电影院现阶段还有绝度优势,但是也开始有影响的趋势。VR和电影的结合从VR产业出现的第一秒就已经开始参与其中了,我所在的公司也是第一时间就参与到这个行业的变革里面的,具体名字就不表了,很艰难、很痛苦的过程,还在坚持。但是要看到好的一点,VR带来的是全新的视听感受,,给影院行业带来的建设成本的降低,用户体验的统一性进一步丰富,影院行业从互联网时代进入到VR时代是一个时间早晚问题,现阶段可以算补充,要正面刚影院应需要5+年的周期,至少我个人这么认为。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导致影院行业消亡的,是影院在产业链中位置和关系的变化。电影是内容变现的一种方式,电影对于拍摄质量和制作精度等的有着明确的要求,从而导致他的成本是恒定的,而从收入模型上是:电影收入=影院票房(当前是二八原则的体现)+后向版权收入(当前是长尾理论,其中包括互联网版权授权、影视公播权、短视频传播权等)。网络视频今年发展很快,国内的爱优腾和国外的油管奈飞,用户突飞猛进,让用户对于获取内容的通道更丰富了。影院也是内容产业的一个发行通路。当前阶段打个比方,视频网站是高铁,影院是飞机,对于出行者来讲是并行关系,各有优劣。对于电影行业来讲也是发行通路的选择问题,这是利益驱使的,哪一个发行通路带来的利益更大就会更倾向于哪里。VR行业对于影视行业而言也只是新建的一条高速通路而已。竞争还会持续,视频网站、电影院在这场赛马比赛里面谁可以获胜还不得而知。不过,未来的文化娱乐和视听感受一定是个人化的,千人千面是标准配置,电影院对于个人用户体验来讲空间和时间都是逆潮流的,从文化和娱乐产业,随着个人娱乐设备的发展,未来趋势一定会迎来电影院的消亡,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当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所有的一起都才刚刚开始,一切还都是妄言。To be continu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