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语言类节目大盘点:这些年,我们的笑点进化了吗??

一年一度的除夕夜悄然而至,当我们谈论起春节期间的文化现象时,除了历史沿袭下来的传统习俗和民间惯例,还有什么事情是只要它一出现你就会突然意识到,新的一年已经到来了呢?我想,春节联欢晚会肯定是其中一台。


中国人的新年,一定要有一台春晚这样的开场,才衬得出举国上下大联欢的架势,只可惜,在烟花爆竹越限越严、高峰出行热情低迷的当下,春晚仿佛也越来越“不好看”了。
从小到大,本就看不惯的大型歌舞每年都在用各种科技元素刷新舞台效果,但是真实演唱水平又有些一言难尽;公益广告频繁刷屏,但是立意和手法大同小异,“春晚式煽情”都被《啥是佩奇》学了去做影片宣传广告;历年来作为春晚的招牌,语言类节目的质量也呈现出逐渐下滑的趋势,甚至在开播前就有网友能够精准预测“春晚小品会用上哪些网络段子”。
除夕之夜,辞旧迎新,今天不妨就让我们一起回忆,春晚38年以来,在这个舞台上演出的那些优秀语言类作品,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变的不那么好笑了?



老艺术家们的年度盛宴

提到1983年的首届春晚,姜昆是个永远绕不开的名字,如果说李谷一作为春晚首个登场表演的歌手占了首届春晚最大的彩头,那么姜昆可能是首届春晚出现频率最高的面孔。



1983年春晚

姜昆和马季作为首届春晚的主持人还分别表演了三个相声节目,姜昆更是参与了喜剧小品和歌曲对唱的环节,可谓是首届春晚的舞台上挥之不去的记忆。
而大会必有相声小品,也是由此而来,小朋友门每年除夕夜守在电视机机前,不光是因为有了跨年当天看电视机的正当理由,在网络技术不发达的时代,要看上这么几出喜剧,也就数一年一度的春晚了。
除了相声大师,1984年的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这对小品搭档横空出世,在春晚的舞台上留下了许多难以磨灭的记忆,1984年的《吃面条》当中,陈佩斯的无实物表演引起了一阵热议,而后两年的《拍影片》和《羊肉串》都将这对组合的默契完美地展现出来。



陈佩斯和朱时茂合作的小品

浓眉大眼的朱时茂当时作为一代奶油小生,和极具艺术特点的陈佩斯搭档表演可谓是开创了“反差萌”的先河,他们两人的组合为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比如在《大变活人》当中,将魔术元素带上舞台,《胡椒面》里更是凭借默剧表演突出了肢体语言的表现力,用诙谐的行为艺术取代了语言。
可以说,陈佩斯与朱时茂的小品给一代观众培养出了喜剧惯性,尤其是在带着合家欢属性的春晚舞台上,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引起各个年龄阶层的共鸣,也奠定了喜剧形式在电视机传播的整体基调,以至于在往后漫长的时间里,即使二人出于种种原因在屏幕上销声匿迹,一旦想起春晚舞台上的经典“吃货”形象,那个贼眉鼠眼的光头都会被人们想起。
百花齐放的小品时代

1987年春晚有两个相声被人们记住了,一台是冯巩等人的《五官争功》,而另一台就是姜昆的《虎口遐想》



1987年春晚节目《五官争功》

如果说在八十年代,春晚舞台上的相声小品按照影响力来做比较的话,相声应当是略有优势的,从首届春晚开始,以姜昆、马季为首的传统相声表演艺术家们,每年都会在黄金时段给大家说上一段,就像后来大家都在说“看到赵本山就知道外面要开始放鞭炮了”一样,看到那些老艺术家出场,基本就意味着晚会迎来了高潮。
但是有一台老太太却打破了这个平衡,1988年赵丽蓉老师第一次登上春晚,当年她的小品《急诊》大概远不如第二年的《英雄母亲的一天》来的印象深刻,或许你们没有听说过小品的名字,但是那一段“司马缸砸光”桥段时至今日都会被人提起,这个深入市井的“小老太太”形象一下就征服全国人民的心。



赵丽蓉老师经典作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之后老太太还找到了她的最佳搭档——巩汉林,1992年演出的《妈妈的今天》当中,“探戈就是趟着走”就是赵丽蓉老师与巩汉林老师的首次合作,那个红衣服的老太太配上西装笔挺的“小酸脸”更是打破了小品与相声之间的平衡。
伺候在1995年、1996年和1999年,赵丽蓉与巩汉林分别留下了十分经典的三个小品《如此包装》《打工奇遇》和《老将出马》,时而穿着时尚练习跳舞,时而变身清宫酒店作陪,两人凭借相对统一的艺术形象撑起了春晚的台子,直到2000年赵丽蓉老师的去世。
与此同时,众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小品演员也是从90年代开始活跃在春晚舞台的。
1990年蔡明和陈佩斯、朱时茂共同出演了小品《普拉尼特的长发》,1991年还同巩汉林一同出演了小品《陌生人》,但是观众真正记住蔡明,大概是在1993年,蔡明首次搭档郭达出演的《黄土坡》节目上,而蔡明郭达的成名作品应该是1996年的《机器人趣话》。



1996年,《机器人趣话》

模仿着机械的声音,说出“我是一台机器人”的蔡明那时还只有35岁,但是那个穿着白灿灿的机械服的形象却如此生动,这部小品因为科幻元素的加入一下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离蔡明变成目前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老奶奶”还有20年。
相比之下,宋丹丹其实在89年就已经登上春晚舞台,赵本山还比她晚一年,才凭借《相亲》这部小品带着蔫儿坏的笑容出目前大众的视野当中,“白云”“黑土”两人的初次合作还要到1999年的《昨天,今天,明天》上才行。



1999年,《昨天,今天,明天》

在和赵本山搭档之前宋丹丹的小品作品可能离不开另一台男人——黄宏。
1987年就开始出目前春晚舞台上的黄宏最早被人熟知的节目是在1990年的元旦晚会上,很多人都误以为二人合作的《超生游击队》应该是春晚上的作品,其实不然。
我个人对黄宏的春晚印象最早都要追溯到2005年的《装修》,“大锤八十,小锤四十”成就了黄宏、林永健和巩汉林之后的黄金三角组合。



2005年,《装修》

和他们相似的还有郭冬临,1993年就登录春晚的他可能在05年搭档牛莉之前都有那么点“存在感稀薄”,以至于我甚至都不知道原来2000年—2002年间,他还和冯巩搭档过三年相声。
90年代的春晚,语言类节目的格局基本就是在赵丽蓉老师为主的格局下,搭配着蔡明、宋丹丹、黄宏、赵本山两年一出好戏的节奏稳步进行,而赵本山老师的发力期,完完全全接下了赵丽蓉老师的空缺,在千禧年后将笑声传进了千家万户。
本山大叔的喜剧十年

不知道有多少人记得赵本山和范伟在1997年的作品《红高粱模特队》,简直称得上是一代传奇的预演。



1997年,《红高粱模特队》

进入2000年就是本山大叔霸榜的年代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春晚节目有了更高的曝光率同时也开始面临一些同质化的挑战。
2001年的《卖拐》用一记强心针打破了春晚语言类颓势的预测,而后几年的《卖车》《心病》《送水工》《功夫》都是些一听名字脑海里都能出现画面的佳作,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组合维持了4年之久,而后传来的又是05年高秀敏老师去世的消息。
而后,在2006年的《功夫》之后,范伟也离开了春晚的舞台,“白云”“黑土”续上了三年的小品神话,那段时间,提到春晚,人人都想看“白云”“黑土”,从《实话实说》到《小崔说事》,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配上央视的时事节目,可能谁也没想到这样的组合能在1999年的首次试验后,时隔7年重新回归。



2001年,《卖拐》

但是要影响整个十年,本山大叔靠的完全是硬实力。
2008年的《火炬手》之后,宋丹丹离开春晚,本山大叔又带来了一首打造了现象级的作品《不差钱》。
相信经历过那年春晚的小伙伴们应该都记忆犹新,《不差钱》把小沈阳“骚气”的形象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时之间大街小巷里每个孩子都在模仿小沈阳,这和以往单是在重复几句台词上打转大不相同,仿佛一夜之间把性别觉醒的社会心理建设提前了十年,也注定了这部作品会是春晚经典中的经典。
以这个作品为节点,往后的春晚语言类节目确实,越来越“难笑”了。
新意渐无的重塑阶段

时至今日,春晚上诞生过许多“黄金搭档”,当我们去细数这些称得上的人员名单时,就会发现这么一台规律:
千禧年后的喜剧演员们,一直在不停地交换拍档。
这其中,相对稳定的比如蔡明,2010年《家有毕业生》演出结束后,蔡明与郭达绝对能算得上最长久的春晚组合,1993年的初次合作到2010年为止,长达17年的时间,蔡明的身边都是郭达,而在2010年之后,经过《心房》和《天网恢恢》两部我已记不太清故事的小品,蔡明又成功地和潘长江组合到了一起。
其实潘长江早在1996年就凭借《过河》登上过春晚了,在2013年《想跳就跳》之后的六年内,除了2014年不如何好小的《扰民了你》,奇遇的作品质量都很稳定,蔡明与潘长江的组合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但是除了蔡明之外的那些小品演员,好像就不那么顺利了。
比如我们翻开郭冬临的演艺记录,1993年加入春晚,1997年和1999年搭档蔡明、郭达,2000年搭档冯巩,直到2005年搭档牛莉,《男子汉大丈夫》当时建立的夫妻形象其实称得上成功,而下一次却是在2010年的《一句话的事》,其间搭档过周涛,搭档过邵峰,2009年郭涛和邵峰又搭档到了一起,那一年<爱尬聊_百科知识大全>他没有上春晚。


再看冯巩呢,作为相声表演艺术家在小品里也有着极高的水准,在2000年后搭档过牛莉,搭档过郭冬临,也和各种春晚上“亮相一次即谢幕”的演员合作过,冯巩老师每年的作品就和他的经典台词一样,总是在说“我想死你们啦”,但是每一年身边的人都不太一样,好像他每年都要换着搭档想我们。
黄宏又像是另一种模式,2003年出演了牛莉的春晚首秀《足疗》,2005年因为《装修工》被大范围熟知,2006年又依托《邻居》里林永健的反串形象延续了自个的小品形象,之后又迎来了巩汉林,《黄豆黄》《美丽的尴尬》在我心目已经远不如《装修工》那般引人发笑了,2012年与邵峰合作《荆轲刺秦》后便淡出了舞台。
在整个00年代,语言类节目演员之间“互相找搭档,抓到谁都要试一试”的感觉十分强烈,永远都是熟面孔之间的排列组合逐渐让观众失去了新意,又没有本山大叔那般“一套组合用3年,过3年还能再换一套组合”的机遇,搭档效果不好就换,换了之后也没有突出的表现,春晚的语言类节目在这十年间缺乏新面孔的加入,是语言类节目示弱的最大原因。
当然,最终引得语言类节目风评下滑,一年比一年遭人嫌弃的导火索,或是在于那2009年的《不差钱》。
本山大叔在2012年光荣退休,但是2010年与2011年同小沈阳、王小利搭档的两个小品已经显露疲态,《捐助》和《同桌的你》同样在爆竹声最响的时候播出,但是收获的掌声和网络评价却持续走低,作为老一辈艺术家在春晚舞台上留下的作品,人气依旧,只是笑点,真的不太行了。
而在这两年里最大的惊喜应该就是贾玲和白凯南了,《大话捧逗》和《芝麻开门》完美的展现了师从冯巩的新生代水平,酷口相声由此在春晚舞台上有个名头,但是后劲不足,到了18年也被网友贴上了“尬演”的标签。


除此之外的新面孔还有昙花一现的苗阜、王声,一年一台组合的德云社,和开心麻花。
2012年沈腾的小品《今天的幸福》一度博得满堂喝彩,作为一台初登春晚的新人,他成功地把年轻人喜欢的思维方式带进了传统气味浓郁的大型合家欢现场。
近几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最为人诟病的抄袭网络段子、尬演文化价值观、老年人的笑点等等评价,大抵上都出现这些陪伴了春晚十余年的老一辈喜剧演员的作品当中,而除了他们,确实也没什么新人能登上春晚给大家传播欢乐了。
在互联网日渐成熟的今日,扎根于电视机文化的春晚想要推陈出新,面临的骂声和压力不可谓不大,特别是在社交媒体十分发达的青年人社群,“网友评论比春晚还有意思”的情况已经无可避免,是发动水军互联网造势,或是潜心下来挖掘新人、打磨语言乐趣,选择,每一年都摆在春晚的面前。
但是不管如何样,春晚都已经开始了不是吗,就像不管我们再如何抗拒,新的一年都会到来一样,是保守谨慎,维持相对热度,或是激进创新,打造更倾向年轻人的文化,我们马上就能看到了。
编辑 举报 2023-09-08 14:33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