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是耐用消费品?这是一个蹩脚的比方?

2023年4月11日,在海口举行的一场消费品博览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出席并作主题演讲。陈文玲表示,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据4月11日新黄河) 

陈文玲在谈到收藏品的消费时表示,房子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汽车是长周期的消费品,然后话锋一转,又表示,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你没有长周期的耐用消费品,他的价值是超过你购买其他消费品的价值。

这并非一个生育研讨会,不知陈文玲为何谈到年轻人生育这个话题,还把孩子比作消费品。陈文玲的本意,或许认为生孩子是值得的,是能带来回报的,以鼓励年轻人生育。但以消费品来比喻孩子,这个比喻首先是蹩脚的、不恰当的。在消费品博览会上拿子女作比,认为孩子的价值超过其他消费品,这话也很不得体,缺乏对人的尊重。难道让人们跟买车买房一样,去生孩子来利用?

这番言论在网络引起争议,上了热搜。有网友说,子女都不是“人”了,成了消费品?这是把生孩子当投资理财了?专家要生孩子就自己去生,还管别人生不生?

把孩子比作消费品,并非陈文玲的首创。2021年12月19日,由北大国发院主办的一个“发展论坛”上,北大博雅特聘教授、中国健康与养老调查项目负责人赵耀辉在“国家发展焦点专题——人口与教育”演讲中,从经济学视角出发,围绕女性在生育中所付出的就业机会成本,剖析持续走低的生育率的深层动因,也提到“孩子是空间密集型消费品,如果房价太高,就没办法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空间,而我们国家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过高,会导致年轻人买不起房、养不起孩子。”

认为孩子是消费品,主要是从生育成本与经济角度考量。年轻人生育意愿走低,各种“生不起”确实是一个现实因素,构建生育友好,要从化解生育成本方面着手,这是无疑的。但生孩子又并非是一项经济活动,把孩子当作消费品,这是牛头不对马嘴,显得冷血没有感情,是功利心在作怪。

过去有养儿防老的说法,多子多福也<爱尬聊_百科>包含子女多就会多份孝敬的意思,但这类想法并非生孩子的全部。要不要生孩子,从生物学意义与社会学意义方面,都可以有许多答案。但如果从消费品方面说事,这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有网友说,什么叫消费品?我从未考虑孩子给我什么回报,只要孩子过得好就可以了,把孩子比喻成消费品,这话听着真不舒服。谈及生育,也有网友说:“因为爱,才愿意付出。”

破解生育难题,降低生育成本是应有之道,如果从“保值”“增值”的角度来鼓励生育,这是开错了药方。这不是“爹味说教”,而是侮辱大家的智商。

子女肯定不是消费品,生来也不是为了当什么“工具人”“韭菜”。有网友说,如果生孩子,是为了继承自己的劳碌、恐慌和贫困,那么,不生孩子也是一种善良。这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活得没有尊严,不能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就没有理由去“催生”。

提高生育意愿,构建生育友好,除了降低生育成本,减少生孩子在就业、休假、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外,还有一条,就是要能维护人的尊严。把子女当消费品,这种思维的可怕之处,就是无视“人”的尊严,难怪要招骂。

编辑 举报 2023-05-23 11:59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