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辑 | 弹幕大佬,作诗狂魔,审美界的泥石流......这样的 ...?
说到乾隆皇帝,大家并不陌生。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历史书上把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政治家,或者是电视机剧里后宫佳丽三千的风流皇帝。
乾隆简直就是“工作生活两不耽误”的典型代表。
但其实呢,乾隆还有很憨憨的一面,作为“超长待机时间清朝CEO”、“艺术界的泥石流”、“弹幕鼻祖”等贴着多重标签的斜杠青年,要是清朝有B站,他绝对是最红的UP主。
不信?今天纸条君就给你八一八乾隆不为人知的二三事。
1 | 奇奇怪怪的农家乐审美
大家都知道,乾隆的老爸是雍正爷。
虽说是亲父子,但两个人的审美差异那简直是一台天上,一台地下。如果说雍正爷是走高端大气上大气的路线,那乾隆就是放飞自我的地主家傻儿子。
雍正爷,放在目前那就是“极简风”的领军人物,最喜欢线条简洁、颜色淡雅的瓷器,比如这个“胭脂水釉小碗”。
身为亲儿子的乾隆,完全没有继承到老爸的审美,偏偏就要做最不一样的boy,走起了东北土炕大花袄风格。
于是,奇怪的审美增加了。
比如这件粉彩百花图葫芦瓶,像不像村口姥姥家喜庆的碎花床单......
再来这个搅玻璃撇口瓶,不就是十多年前你爸妈还年轻时,最常去的发廊门口的灯嘛?
▲多么熟悉的乡土气息啊,发廊灯商家应该给乾隆打版权费
乾隆委屈,乾隆不服!
为了给自个正名,乾隆搬出了最自豪的各色釉大瓶,简直达到了他艺术生涯农家乐审美的巅峰!
▲史学家没法命名的各色釉大瓶
虽然丑归丑,但这个只有86.4厘米高的瓷瓶,居然用了17种不同的施釉方法。
因为各种釉彩在烧制过程中熔点不同,制造这个瓶子,最起码得要烧20多次,每一次入窑的温度都比上一次要低,才能完成<爱尬聊_百科知识大全>。
脑补一下乾隆看到这件各色釉大瓶时的骄傲脸和内心ost:呵呵你们这群俗人懂什么?说我的大瓶子丑?!我这瓷器全世界仅此一件,宝贝得很呢!
啧啧啧,估计雍正要是有机会看到这个大瓶,一口老血都会吐出来。
虽说乾隆的审美咱们正常人欣赏不来,但正因为乾隆大胆放飞自个的想象力,他在位期间产出的瓷器都有着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大概就是“虽然长得不好看,但质量杠杠”的典型代表了。
2 | 放到现代,乾隆绝对是弹幕鼻祖
说道“爱发弹幕”,乾隆绝对是中国第一弹幕鼻祖。
有多爱?
他收藏的任何东西,都逃脱不了被刻字、题字的魔爪,书法绘画这都是小case,玉器、瓷器、古琴一台都不放过......
这个男人凭一己之力,成功将无数书画变得辣眼!
乾隆为了能够随时随地快速发弹幕,准备了整整一千八百多方印章,其中常用的就有五百多方!
▲这只是乾隆印章的小零头,跪了......
也正是凭借这些印章,乾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弹幕体系”:
比如八枚最喜欢的印章齐扣,这就是高级弹幕;
如果用上珍藏的巨型印章——“乾隆御览之宝”,就这么一摁,直接弹幕霸屏。
乾隆内心不屑一笑:这算什么,我还有专属定制弹幕!快点笔墨伺候!
▲面目全非的《富春山居图 · 子明卷》,放大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全部都是乾隆的弹幕!!!!直接霸屏!!!
比如这幅《富春山居图 · 子明卷》,乾隆就兴(lang)致(xing)大发,留下了五十五出题诗,铺满了整个画卷的空白处,甚至连没有着墨的山体,都没能逃出他的毒手。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幅《富春山居图 · 子明卷》并非黄公望的真迹,而是明末一位不知名画家的临摹版。
乾隆的走眼让黄公望的真迹逃过一劫,黄公望倒也不用悲愤交加了。
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尽管它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但乾隆写了比正文还多N倍的批注......
▲上面那张图全是乾隆的弹幕......王羲之的28个字就卑微地蜷缩在角落了,你放大努力找找能找到吗,哈哈哈哈
你瞅瞅那四个大字“神乎技矣”,都可以想象到乾隆爷被王羲之的书深深折服后,开启的“彩虹屁”弹幕。
要是王羲之在世,那估计得指着乾隆的鼻子骂:“你把我字帖糟蹋成啥样了!你盖章就算了,还要题字!”
乾隆估计也只会怼回去:“还不是你的字太高深了,我不写点注释,后人如何会看得懂!”
害,人生在世总得有点爱好嘛,就好比苏东坡好吃,李清照好赌,乾隆也不过是喜欢发发弹幕。
他对盖章如此热爱,其实就像现代人为爱豆应援,写彩虹屁,刷弹幕、点赞,大概乾隆爷最能懂追星的快乐了。
3 | 一生作诗上万首,课本却一首没收录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比整个唐朝写出的诗歌还要多。
他曾说,自个如果三天不作诗,就会感到惶惶不安、若有所失。从10岁开始就写诗,一直到89岁去世,他几乎平均每天两首,真是高产似那啥。
那为啥从来没有在课本上见过乾隆的诗?是都没流传下来吗?
非也非也。
之所以我们没如何读过乾隆的诗,那是因为他写的太烂了。
下次有人问你“如何形容一台人的诗写得烂?”
回一句“乾隆写得都比你好!”
乾隆写诗,就和我们发微博、发朋友圈一样,比如今天去哪玩儿了,吃了啥好吃的,看到什么好玩的事儿,偶尔再来几句中二矫情的话。
不就是我们本人吗。
清史学家戴逸在其书中曾说过:
“平心而论,乾隆的诗,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
因为从这四万多首诗,就能看透乾隆一生的缩影。
他会记下生活中的“小确幸”。
有一次乾隆游览昆明湖,不到一小时就写了8首诗歌。
脑补乾隆骄傲脸:这么优秀的自个如何能不发朋友圈表扬下自个呢?
还有对自个执政的反思。
有次乾隆去往遵化东陵的路上,接触了一位因为地租和赋税重压而陷入愁苦的老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还有对初恋富察氏的思念。
富察氏是在济南离世,乾隆在此之后曾四次南巡经过济南却从未踏入城门一步。
他说:“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日百悲生。”
一次在梦中见到去世的富察氏,醒来后就写道: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孝贤纯皇后画像
到了晚年,80岁的他悼念富察氏时曾说: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你离去多年,我这一生的经历无法和你一一诉说,但没关系,我们总有一天会在地下相会。
就算我活到100岁,那就还有20年就能见到你了。
在富察氏离世后的51年,乾隆离开了紫禁城去往了另一台世界。
也不知道,在那他的农家乐审美有没有被认可,遇到了王羲之、黄公望有没有被臭骂一顿。
虽然纸条君好似在吐槽乾隆的农家乐审美、爱发弹幕、高产似那啥,但或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个男人的。
他的“农家乐审美”何尝不是一种大胆创新;四万多首诗歌,何尝不是一种坚持;那些盖章对文物本身是个灾难,但作为收藏家,乾隆又何尝不是把“古玩”的这个“玩”字发挥到了极致。
反正,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心嘛。
参考资料:
《国家宝藏第一季》;
《历史那些事儿第一季》
<hr/>
你还知道乾隆皇帝的哪些趣事儿吗?
可以在评论区和纸条君留言,别忘了给纸条君点赞呀!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答题能_手 1小时前 快雪时晴帖如下。。。。我是真的找不到查看图片
戴木金 1小时前 @纸条 有没有写小麦的作文片段[笔芯]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都是历史书上把康乾盛世推向顶峰的政治家,或者是电视机剧里后宫佳丽三千的风流皇帝。
乾隆简直就是“工作生活两不耽误”的典型代表。
但其实呢,乾隆还有很憨憨的一面,作为“超长待机时间清朝CEO”、“艺术界的泥石流”、“弹幕鼻祖”等贴着多重标签的斜杠青年,要是清朝有B站,他绝对是最红的UP主。
不信?今天纸条君就给你八一八乾隆不为人知的二三事。
1 | 奇奇怪怪的农家乐审美
大家都知道,乾隆的老爸是雍正爷。
虽说是亲父子,但两个人的审美差异那简直是一台天上,一台地下。如果说雍正爷是走高端大气上大气的路线,那乾隆就是放飞自我的地主家傻儿子。
雍正爷,放在目前那就是“极简风”的领军人物,最喜欢线条简洁、颜色淡雅的瓷器,比如这个“胭脂水釉小碗”。
身为亲儿子的乾隆,完全没有继承到老爸的审美,偏偏就要做最不一样的boy,走起了东北土炕大花袄风格。
于是,奇怪的审美增加了。
比如这件粉彩百花图葫芦瓶,像不像村口姥姥家喜庆的碎花床单......
再来这个搅玻璃撇口瓶,不就是十多年前你爸妈还年轻时,最常去的发廊门口的灯嘛?
▲多么熟悉的乡土气息啊,发廊灯商家应该给乾隆打版权费
乾隆委屈,乾隆不服!
为了给自个正名,乾隆搬出了最自豪的各色釉大瓶,简直达到了他艺术生涯农家乐审美的巅峰!
▲史学家没法命名的各色釉大瓶
虽然丑归丑,但这个只有86.4厘米高的瓷瓶,居然用了17种不同的施釉方法。
因为各种釉彩在烧制过程中熔点不同,制造这个瓶子,最起码得要烧20多次,每一次入窑的温度都比上一次要低,才能完成<爱尬聊_百科知识大全>。
脑补一下乾隆看到这件各色釉大瓶时的骄傲脸和内心ost:呵呵你们这群俗人懂什么?说我的大瓶子丑?!我这瓷器全世界仅此一件,宝贝得很呢!
啧啧啧,估计雍正要是有机会看到这个大瓶,一口老血都会吐出来。
虽说乾隆的审美咱们正常人欣赏不来,但正因为乾隆大胆放飞自个的想象力,他在位期间产出的瓷器都有着极高的工艺水准。
这大概就是“虽然长得不好看,但质量杠杠”的典型代表了。
2 | 放到现代,乾隆绝对是弹幕鼻祖
说道“爱发弹幕”,乾隆绝对是中国第一弹幕鼻祖。
有多爱?
他收藏的任何东西,都逃脱不了被刻字、题字的魔爪,书法绘画这都是小case,玉器、瓷器、古琴一台都不放过......
这个男人凭一己之力,成功将无数书画变得辣眼!
乾隆为了能够随时随地快速发弹幕,准备了整整一千八百多方印章,其中常用的就有五百多方!
▲这只是乾隆印章的小零头,跪了......
也正是凭借这些印章,乾隆创造了一套完整的“弹幕体系”:
比如八枚最喜欢的印章齐扣,这就是高级弹幕;
如果用上珍藏的巨型印章——“乾隆御览之宝”,就这么一摁,直接弹幕霸屏。
乾隆内心不屑一笑:这算什么,我还有专属定制弹幕!快点笔墨伺候!
▲面目全非的《富春山居图 · 子明卷》,放大看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全部都是乾隆的弹幕!!!!直接霸屏!!!
比如这幅《富春山居图 · 子明卷》,乾隆就兴(lang)致(xing)大发,留下了五十五出题诗,铺满了整个画卷的空白处,甚至连没有着墨的山体,都没能逃出他的毒手。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这幅《富春山居图 · 子明卷》并非黄公望的真迹,而是明末一位不知名画家的临摹版。
乾隆的走眼让黄公望的真迹逃过一劫,黄公望倒也不用悲愤交加了。
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尽管它只有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但乾隆写了比正文还多N倍的批注......
▲上面那张图全是乾隆的弹幕......王羲之的28个字就卑微地蜷缩在角落了,你放大努力找找能找到吗,哈哈哈哈
你瞅瞅那四个大字“神乎技矣”,都可以想象到乾隆爷被王羲之的书深深折服后,开启的“彩虹屁”弹幕。
要是王羲之在世,那估计得指着乾隆的鼻子骂:“你把我字帖糟蹋成啥样了!你盖章就算了,还要题字!”
乾隆估计也只会怼回去:“还不是你的字太高深了,我不写点注释,后人如何会看得懂!”
害,人生在世总得有点爱好嘛,就好比苏东坡好吃,李清照好赌,乾隆也不过是喜欢发发弹幕。
他对盖章如此热爱,其实就像现代人为爱豆应援,写彩虹屁,刷弹幕、点赞,大概乾隆爷最能懂追星的快乐了。
3 | 一生作诗上万首,课本却一首没收录
乾隆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比整个唐朝写出的诗歌还要多。
他曾说,自个如果三天不作诗,就会感到惶惶不安、若有所失。从10岁开始就写诗,一直到89岁去世,他几乎平均每天两首,真是高产似那啥。
那为啥从来没有在课本上见过乾隆的诗?是都没流传下来吗?
非也非也。
之所以我们没如何读过乾隆的诗,那是因为他写的太烂了。
下次有人问你“如何形容一台人的诗写得烂?”
回一句“乾隆写得都比你好!”
乾隆写诗,就和我们发微博、发朋友圈一样,比如今天去哪玩儿了,吃了啥好吃的,看到什么好玩的事儿,偶尔再来几句中二矫情的话。
不就是我们本人吗。
清史学家戴逸在其书中曾说过:
“平心而论,乾隆的诗,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
因为从这四万多首诗,就能看透乾隆一生的缩影。
他会记下生活中的“小确幸”。
有一次乾隆游览昆明湖,不到一小时就写了8首诗歌。
脑补乾隆骄傲脸:这么优秀的自个如何能不发朋友圈表扬下自个呢?
舟行十里诗八首,却未曾消四刻时。 ——《御制诗二集》
还有对自个执政的反思。
有次乾隆去往遵化东陵的路上,接触了一位因为地租和赋税重压而陷入愁苦的老农,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路旁一农夫,倚仗愁默默......租吏下乡来,歉按完赋额。吏去业主来,逋欠坐求责。吾农三时劳,曾无一日适。我闻凄然悲,执政无良划……走在民间,才知老百姓生活的难,乾隆不仅是同情,更有对自个执政的反思,为自个没能找出更好的良策而不安。
还有对初恋富察氏的思念。
富察氏是在济南离世,乾隆在此之后曾四次南巡经过济南却从未踏入城门一步。
他说:“四度济南不入城,恐防一日百悲生。”
一次在梦中见到去世的富察氏,醒来后就写道:
“醒看泪雨犹沾枕,静觉悲风乍拂帷。”
▲孝贤纯皇后画像
到了晚年,80岁的他悼念富察氏时曾说:
“平生难尽述,百岁妄希延。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
你离去多年,我这一生的经历无法和你一一诉说,但没关系,我们总有一天会在地下相会。
就算我活到100岁,那就还有20年就能见到你了。
在富察氏离世后的51年,乾隆离开了紫禁城去往了另一台世界。
也不知道,在那他的农家乐审美有没有被认可,遇到了王羲之、黄公望有没有被臭骂一顿。
虽然纸条君好似在吐槽乾隆的农家乐审美、爱发弹幕、高产似那啥,但或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个男人的。
他的“农家乐审美”何尝不是一种大胆创新;四万多首诗歌,何尝不是一种坚持;那些盖章对文物本身是个灾难,但作为收藏家,乾隆又何尝不是把“古玩”的这个“玩”字发挥到了极致。
反正,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心嘛。
参考资料:
《国家宝藏第一季》;
《历史那些事儿第一季》
<hr/>
你还知道乾隆皇帝的哪些趣事儿吗?
可以在评论区和纸条君留言,别忘了给纸条君点赞呀!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
答题能_手 1小时前 快雪时晴帖如下。。。。我是真的找不到查看图片
戴木金 1小时前 @纸条 有没有写小麦的作文片段[笔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