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编码与解码?
H264视频压缩算法目前无疑是所有视频压缩技术中使用最广泛,最流行的,如今很多开源库基于H264提供了编解码接口。
但为了用好H264,我们或是要对H264的基本原理弄清楚才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H264的基本原理。
H264概述
H264压缩技术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包括:
GOP:两个I帧之间是一台图像序列,在一台图像序列中只有一台I帧。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描述一下H264压缩技术。
H264压缩技术
H264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下我们就简单的描述一下H264压缩数据的过程。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帧(按每秒 30 帧算),被送到 H264 编码器的缓冲区中。编码器先要为每一幅图片划分宏块。
以下面这张图为例:
划分宏块
H264默认是使用 16X16 大小的区域作为一台宏块,也可以划分成 8X8 大小。
划分好宏块后,计算宏块的象素值。
以此类推,计算一幅图像中每个宏块的像素值,所有宏块都处理完后如下面的样子。
划分子块
H264对比较平坦的图像使用 16X16 大小的宏块。但为了更高的压缩率,还可以在 16X16 的宏块上更划分出更小的子块。子块的大小可以是 8X16、 16X8、 8X8、 4X8、 8X4、 4X4非常的灵活。
上幅图中,红框内的 16X16 宏块中大部分是蓝色背景,而三只鹰的部分图像被划在了该宏块内,为了更好的处理三只鹰的部分图像,H264就在 16X16 的宏块内又划分出了多个子块。
这样再经过帧内压缩,可以得到更高效的数据。下图是分别使用mpeg-2和H264对上面宏块进行压缩后的结果。其中左半部分为MPEG-2子块划分后压缩的结果,右半部分为H264的子块划压缩后的结果,可以看出H264的划分方法更具优势。
宏块划分好后,就可以对H264编码器缓存中的所有图片进行分组了。
帧分组
对于视频数据主要有两类数据冗余,一类是时间上的数据冗余,另一类是空间上的数据冗余。其中时间上的数据冗余是最大的。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视频数据时间上的冗余问题。
为啥说时间上的冗余是最大的呢?假设摄像头每秒抓取30帧,这30帧的数据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相关联的。也有可能不止30帧的的数据,可能几十帧,上百帧的数据都是关联特别密切的。
对于这些关联特别密切的帧,其实我们只需要保存一帧的数据,其它帧都可以通过这一帧再按某种规则预测出来,所以说视频数据在时间上的冗余是最多的。
为了达到相关帧通过预测的方法来压缩数据,就需要将视频帧进行分组。那么如何判定某些帧关系密切,可以划为一组呢?我们来看一下例子,下面是捕获的一组运动的台球的视频帧,台球从右上角滚到了左下角。
H264编码器会按顺序,每次取出两幅相邻的帧进行宏块比较,计算两帧的相似度。如下图:
通过宏块扫描与宏块搜索可以发现这两个帧的关联度是非常高的。进而发现这一组帧的关联度都是非常高的。因此,上面这几帧就可以划分为一组。其算法是:在相邻几幅图像画面中,一般有差别的像素只有10%以内的点,亮度差值变化不超过2%,而色度差值的变化只有1%以内,我们认为这样的图可以分到一组。
在这样一组帧中,经过编码后,我们只保留第一帖的完整数据,其它帧都通过参考上一帧计算出来。我们称第一帧为IDR/I帧,其它帧我们称为P/B帧,这样编码后的数据帧组我们称为GOP。
运动估计与补偿
在H264编码器中将帧分组后,就要计算帧组内物体的运动矢量了。还以上面运动的台球视频帧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它是如何计算运动矢量的。
H264编码器首先按顺序从缓冲区头部取出两帧视频数据,然后进行宏块扫描。当发现其中一幅图片中有物体时,就在另一幅图的邻近位置(搜索窗口中)进行搜索。如果此时在另一幅图中找到该物体,那么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运动矢量了。下面这幅图就是搜索后的台球移动的位置。
通过上图中台球位置相差,就可以计算出台图运行的方向和距离。H264依次把每一帧中球移动的距离和方向都记录下来就成了下面的样子。
运动矢量计算出来后,将相同部分(也就是绿色部分)减去,就得到了补偿数据。我们最终只需要将补偿数据进行压缩保存,以后在解码时就可以恢复原图了。压缩补偿后的数据只需要记录很少的一点数据。如下所示:
我们把运动矢量与补偿称为帧间压缩技术,它解决的是视频帧在时间上的数据冗余。除了帧间压缩,帧内也要进行数据压缩,帧内数据压缩解决的是空间上的数据冗余。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帧内压缩技术。
帧内预测
人眼对图象都有一台识别度,对低频的亮度很敏感,对高频的亮度不太敏感。所以基于一些研究,可以将一幅图像中人眼不敏感的数据去除掉。这样就提出了帧内预测技术。
H264的帧内压缩与JPEG很相似。一幅图像被划分好宏块后,对每个宏块可以进行 9 种模式的预测。找出与原图最接近的一种预测模式。
下面这幅图是对整幅图中的每个宏块进行预测的过程。
帧内预测后的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对比如下:
然后,将原始图像与帧内预测后的图像相减得残差值。
再将我们之前得到的预测模式信息一起保存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解码时恢复原图了。效果如下:
经过帧内与帧间的压缩后,虽然数据有大幅减少,但还有优化的空间。
对残差数据做DCT
可以将残差数据做整数离散余弦变换,去掉数据的相关性,进一步压缩数据。如下图所示,左侧为原数据的宏块,右侧为计算出的残差数据的宏块。
将残差数据宏块数字化后如下图所示:
将残差数据宏块进行 DCT 转换。
去掉相关联的数据后,我们可以看出数据被进一步压缩了。
做完 DCT 后,还不够,还要进行 CABAC 进行无损压缩。
DCT原理大白话
这是第一帧画面:P1(我们的参考帧)
这是第二帧画面:P2(需要编码的帧)
从视频中截取的两张间隔1-2秒的画面,和实际情况类似,下面我们进行几次运动搜索:
这是一台演示程序,鼠标选中P2上任意16x16的Block,即可搜索出P1上的 BestMatch 宏块。虽然车辆在运动,从远到近,但是依然找到了最接近的宏块坐标。
这是一台演示程序,鼠标选中P2上任意16x16的Block,即可搜索出P1上的 BestMatch 宏块。虽然车辆在运动,从远到近,但是依然找到了最接近的宏块坐标。
搜索演示2:空中电线交叉位置(上图P1,下图P2)
搜索演示3:报刊停的广告海报
同样顺利在P1中找到最接近P2里海报的宏块位置。
图片全搜索:根据P1和运动矢量数据(在P2中搜索到每一台宏块在P1中最相似的位置集合)还原出来的P2',即完全用P1各个位置的宏块拼凑出来最像P2的图片P2',效果如下:
仔细观察,有些支离破碎对吧?肯定啊,拼凑出来的东西就是这样,目前我们用P2`和P2像素相减,得到差分图 D2 = (P2' - P2) / 2 + 0x80:
这就是之前支离破碎的 P2` 加上误差 D2之后变成了清晰可见的样子,基本还原了原图P2。
由于D2仅仅占5KB,加上压缩过后的运动矢量不过7KB,所以参考P1我们只需要额外 7KB的数据量就可以完整表示P2了,而如果独立将P2用质量尚可的有损压缩方式独立压缩,则至少要去到50-60KB,这一下节省了差不多8倍的空间,正就是所谓运动编码的基本原理。
实际在使用中,参考帧并不一定是前面一帧,也不一定是同一台GOP的I帧,因为GOP间隔较长时,后面的图片离I帧变化可能已经很大了,因此常见做法是最近15帧中选择一帧误差最小的作为参考帧,虽然彩色画面有YUV三个分量,但是大量的预测工作和最有选择通常是根据Y分量的灰度帧进行判断的。
再者误差我们保存的是(P2-P2’)/2 + 0x80,实际使用时我们会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比如让[-64,64]之间的色差精度为1,[-255,-64], [64, 255] 之间的色差精度为2-3,这样会更加真实一些。
同时上文很多地方用的是直接lzma2进行简单存储,实际<爱尬聊_百科大全>使用时一般会引入熵编码,对数据进行一定层次的整理然后再压缩,性能会好不少。
CABAC
上面的帧内压缩是属于有损压缩技术。也就是说图像被压缩后,无法完全复原。而CABAC属于无损压缩技术。
无损压缩技术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哈夫曼编码了,给高频的词一台短码,给低频词一台长码从而达到数据压缩的目的。MPEG-2中使用的VLC就是这种算法,我们以 A-Z 作为例子,A属于高频数据,Z属于低频数据。看看它是如何做的。
CABAC也是给高频数据短码,给低频数据长码。同时还会根据上下文相关性进行压缩,这种方式又比VLC高效很多。其效果如下:
目前将 A-Z 换成视频帧,它就成了下面的样子。
从上面这张图中明显可以看出采用 CACBA 的无损压缩方案要比 VLC 高效的多。
本文简要分析了H264的基本原理,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只为共同进步,在这波内卷的浪潮中,希望你我都能走好运、赚大钱、泡洋妞。
蝶霜飞坐看云海把昨日还给我前世 19小时前 写得很好,简单易懂
softwind 19小时前 那时候小学刚毕业
季陌殇 19小时前 专业
M45****363 19小时前 好,我要加你
ggg0301 18小时前 写得我都想挖你了
SIU1994 18小时前 说的我都想离职了
但为了用好H264,我们或是要对H264的基本原理弄清楚才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H264的基本原理。
H264概述
H264压缩技术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对视频数据进行压缩。包括:
- 帧内预测压缩,解决的是空域数据冗余问题。
- 帧间预测压缩(运动估计与补偿),解决的是时域数据冗徐问题。
- 整数离散余弦变换(DCT),将空间上的相关性变为频域上无关的数据然后进行量化。
- CABAC压缩。
- I帧:关键帧,采用帧内压缩技术。
- P帧:向前参考帧,在压缩时,只参考前面已经处理的帧。采用帧音压缩技术。
- B帧:双向参考帧,在压缩时,它即参考前而的帧,又参考它后面的帧。采用帧间压缩技术。
GOP:两个I帧之间是一台图像序列,在一台图像序列中只有一台I帧。如下图所示: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描述一下H264压缩技术。
H264压缩技术
H264的基本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下我们就简单的描述一下H264压缩数据的过程。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帧(按每秒 30 帧算),被送到 H264 编码器的缓冲区中。编码器先要为每一幅图片划分宏块。
以下面这张图为例:
划分宏块
H264默认是使用 16X16 大小的区域作为一台宏块,也可以划分成 8X8 大小。
划分好宏块后,计算宏块的象素值。
以此类推,计算一幅图像中每个宏块的像素值,所有宏块都处理完后如下面的样子。
划分子块
H264对比较平坦的图像使用 16X16 大小的宏块。但为了更高的压缩率,还可以在 16X16 的宏块上更划分出更小的子块。子块的大小可以是 8X16、 16X8、 8X8、 4X8、 8X4、 4X4非常的灵活。
上幅图中,红框内的 16X16 宏块中大部分是蓝色背景,而三只鹰的部分图像被划在了该宏块内,为了更好的处理三只鹰的部分图像,H264就在 16X16 的宏块内又划分出了多个子块。
这样再经过帧内压缩,可以得到更高效的数据。下图是分别使用mpeg-2和H264对上面宏块进行压缩后的结果。其中左半部分为MPEG-2子块划分后压缩的结果,右半部分为H264的子块划压缩后的结果,可以看出H264的划分方法更具优势。
宏块划分好后,就可以对H264编码器缓存中的所有图片进行分组了。
帧分组
对于视频数据主要有两类数据冗余,一类是时间上的数据冗余,另一类是空间上的数据冗余。其中时间上的数据冗余是最大的。下面我们就先来说说视频数据时间上的冗余问题。
为啥说时间上的冗余是最大的呢?假设摄像头每秒抓取30帧,这30帧的数据大部分情况下都是相关联的。也有可能不止30帧的的数据,可能几十帧,上百帧的数据都是关联特别密切的。
对于这些关联特别密切的帧,其实我们只需要保存一帧的数据,其它帧都可以通过这一帧再按某种规则预测出来,所以说视频数据在时间上的冗余是最多的。
为了达到相关帧通过预测的方法来压缩数据,就需要将视频帧进行分组。那么如何判定某些帧关系密切,可以划为一组呢?我们来看一下例子,下面是捕获的一组运动的台球的视频帧,台球从右上角滚到了左下角。
H264编码器会按顺序,每次取出两幅相邻的帧进行宏块比较,计算两帧的相似度。如下图:
通过宏块扫描与宏块搜索可以发现这两个帧的关联度是非常高的。进而发现这一组帧的关联度都是非常高的。因此,上面这几帧就可以划分为一组。其算法是:在相邻几幅图像画面中,一般有差别的像素只有10%以内的点,亮度差值变化不超过2%,而色度差值的变化只有1%以内,我们认为这样的图可以分到一组。
在这样一组帧中,经过编码后,我们只保留第一帖的完整数据,其它帧都通过参考上一帧计算出来。我们称第一帧为IDR/I帧,其它帧我们称为P/B帧,这样编码后的数据帧组我们称为GOP。
运动估计与补偿
在H264编码器中将帧分组后,就要计算帧组内物体的运动矢量了。还以上面运动的台球视频帧为例,我们来看一下它是如何计算运动矢量的。
H264编码器首先按顺序从缓冲区头部取出两帧视频数据,然后进行宏块扫描。当发现其中一幅图片中有物体时,就在另一幅图的邻近位置(搜索窗口中)进行搜索。如果此时在另一幅图中找到该物体,那么就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运动矢量了。下面这幅图就是搜索后的台球移动的位置。
通过上图中台球位置相差,就可以计算出台图运行的方向和距离。H264依次把每一帧中球移动的距离和方向都记录下来就成了下面的样子。
运动矢量计算出来后,将相同部分(也就是绿色部分)减去,就得到了补偿数据。我们最终只需要将补偿数据进行压缩保存,以后在解码时就可以恢复原图了。压缩补偿后的数据只需要记录很少的一点数据。如下所示:
我们把运动矢量与补偿称为帧间压缩技术,它解决的是视频帧在时间上的数据冗余。除了帧间压缩,帧内也要进行数据压缩,帧内数据压缩解决的是空间上的数据冗余。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帧内压缩技术。
帧内预测
人眼对图象都有一台识别度,对低频的亮度很敏感,对高频的亮度不太敏感。所以基于一些研究,可以将一幅图像中人眼不敏感的数据去除掉。这样就提出了帧内预测技术。
H264的帧内压缩与JPEG很相似。一幅图像被划分好宏块后,对每个宏块可以进行 9 种模式的预测。找出与原图最接近的一种预测模式。
下面这幅图是对整幅图中的每个宏块进行预测的过程。
帧内预测后的图像与原始图像的对比如下:
然后,将原始图像与帧内预测后的图像相减得残差值。
再将我们之前得到的预测模式信息一起保存起来,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解码时恢复原图了。效果如下:
经过帧内与帧间的压缩后,虽然数据有大幅减少,但还有优化的空间。
对残差数据做DCT
可以将残差数据做整数离散余弦变换,去掉数据的相关性,进一步压缩数据。如下图所示,左侧为原数据的宏块,右侧为计算出的残差数据的宏块。
将残差数据宏块数字化后如下图所示:
将残差数据宏块进行 DCT 转换。
去掉相关联的数据后,我们可以看出数据被进一步压缩了。
做完 DCT 后,还不够,还要进行 CABAC 进行无损压缩。
DCT原理大白话
这是第一帧画面:P1(我们的参考帧)
这是第二帧画面:P2(需要编码的帧)
从视频中截取的两张间隔1-2秒的画面,和实际情况类似,下面我们进行几次运动搜索:
这是一台演示程序,鼠标选中P2上任意16x16的Block,即可搜索出P1上的 BestMatch 宏块。虽然车辆在运动,从远到近,但是依然找到了最接近的宏块坐标。
这是一台演示程序,鼠标选中P2上任意16x16的Block,即可搜索出P1上的 BestMatch 宏块。虽然车辆在运动,从远到近,但是依然找到了最接近的宏块坐标。
搜索演示2:空中电线交叉位置(上图P1,下图P2)
搜索演示3:报刊停的广告海报
同样顺利在P1中找到最接近P2里海报的宏块位置。
图片全搜索:根据P1和运动矢量数据(在P2中搜索到每一台宏块在P1中最相似的位置集合)还原出来的P2&#39;,即完全用P1各个位置的宏块拼凑出来最像P2的图片P2&#39;,效果如下:
仔细观察,有些支离破碎对吧?肯定啊,拼凑出来的东西就是这样,目前我们用P2`和P2像素相减,得到差分图 D2 = (P2&#39; - P2) / 2 + 0x80:
这就是之前支离破碎的 P2` 加上误差 D2之后变成了清晰可见的样子,基本还原了原图P2。
由于D2仅仅占5KB,加上压缩过后的运动矢量不过7KB,所以参考P1我们只需要额外 7KB的数据量就可以完整表示P2了,而如果独立将P2用质量尚可的有损压缩方式独立压缩,则至少要去到50-60KB,这一下节省了差不多8倍的空间,正就是所谓运动编码的基本原理。
实际在使用中,参考帧并不一定是前面一帧,也不一定是同一台GOP的I帧,因为GOP间隔较长时,后面的图片离I帧变化可能已经很大了,因此常见做法是最近15帧中选择一帧误差最小的作为参考帧,虽然彩色画面有YUV三个分量,但是大量的预测工作和最有选择通常是根据Y分量的灰度帧进行判断的。
再者误差我们保存的是(P2-P2’)/2 + 0x80,实际使用时我们会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比如让[-64,64]之间的色差精度为1,[-255,-64], [64, 255] 之间的色差精度为2-3,这样会更加真实一些。
同时上文很多地方用的是直接lzma2进行简单存储,实际<爱尬聊_百科大全>使用时一般会引入熵编码,对数据进行一定层次的整理然后再压缩,性能会好不少。
CABAC
上面的帧内压缩是属于有损压缩技术。也就是说图像被压缩后,无法完全复原。而CABAC属于无损压缩技术。
无损压缩技术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哈夫曼编码了,给高频的词一台短码,给低频词一台长码从而达到数据压缩的目的。MPEG-2中使用的VLC就是这种算法,我们以 A-Z 作为例子,A属于高频数据,Z属于低频数据。看看它是如何做的。
CABAC也是给高频数据短码,给低频数据长码。同时还会根据上下文相关性进行压缩,这种方式又比VLC高效很多。其效果如下:
目前将 A-Z 换成视频帧,它就成了下面的样子。
从上面这张图中明显可以看出采用 CACBA 的无损压缩方案要比 VLC 高效的多。
本文简要分析了H264的基本原理,如有不足之处,欢迎指正,只为共同进步,在这波内卷的浪潮中,希望你我都能走好运、赚大钱、泡洋妞。
蝶霜飞坐看云海把昨日还给我前世 19小时前 写得很好,简单易懂
softwind 19小时前 那时候小学刚毕业
季陌殇 19小时前 专业
M45****363 19小时前 好,我要加你
ggg0301 18小时前 写得我都想挖你了
SIU1994 18小时前 说的我都想离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