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引入养老金多缴多得激励机制?
美妙的景色
01号
如果个人养老金制度让人觉得划算,肯定会主动购买,所以收益率是吸引人参与的关键。
02号
无论是中高收入群体的需求,还是平均工资的增长,养老金个人缴费每年1.2万元的上限上调是迟早的事。
03号
延迟退休必须伴随着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比如提高养老金,引入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据《国家商报》报道,养老金改革事关亿万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也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过去的五年中,中国加强了社会保障和服务。建立<爱尬聊_尬聊生活>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不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据统计,过去五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新增1.4亿人,到2022年底覆盖10.5亿人。
2022年11月,人社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号,在36个城市启动试点。这意味着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
中国在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哪里?个人养老金如何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保险需求?作为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如何提高普及度?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了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提高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
关键是投资回报率。
NBD:个人养老金去年11月开始落地,但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地区通过“扫码赠金”等促销活动吸引民众开户。为什么你认为目前个人养老金普及率不是特别高?
郑秉文:个人养老金属于养老保险制度的第三支柱,与第一、第二支柱在机构属性和发起主体上有很大不同。
第一支柱的出资人是国家,体制内既有个人缴费,也有单位缴费,还有国家财政补贴,其激励性是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无法比拟的。
第三支柱,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特点都是制度设计,完全由个人支付,由个人积累。没有个人缴费以外的其他经济因素,只有递延纳税政策,所以没有按比例缴费。
既然个人付出和积累,作为普通人,为什么要几十年一存一交?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是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
如果个人养老金账户中的产品收益率很低,甚至低于CPI,那么个人账户的持有人就会积极性不高,甚至选择停缴。这对于个人来说,等于是一种负激励的付出。
提高个人养老金的覆盖面和参与积极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投资回报符合账户持有人的心理预期,让他们有获得感和满足感。只有利率高于银行的其他理财产品和储蓄产品,老百姓才会有动力。
中国是储蓄大国,人民有储蓄的习惯和文化。即使疫情三年,存款量也是一年比一年多,平均每年增加10万亿以上。为什么普通人会把钱存在银行?一方面是储蓄文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现实中可投资的理财产品较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跌破净值有关,说明
郑秉文: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是中央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确定的制度目标。
早在1991年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时,就计划用“三支柱”的理念来构建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当时文件提出建立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补充保险制度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制度。这一表述的实质是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
自1991年至今已有30多年,我国在建立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202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结余近5.26万亿元。元数据源:刷新iFinD。
因为第一支柱建立的时间比较长,制度也比较成熟,现在覆盖的人数达到法律覆盖的93%到94%左右,积累了相当大的资金。
第一支柱包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基金积累方面,目前第一支柱的积累总额已经超过7.3万亿,覆盖人数和基金积累规模都非常可观。
第二支柱建立的稍晚,分为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
企业年金成立于2004年,已覆盖2800多万人。2015年建立的职业年金,主要覆盖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目前覆盖90%以上。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总覆盖人数超过6000万。
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全国企业年金公积金近2.8万亿元。元数据源:刷新iFinD。
第三支柱于2018年开始试点。经过近几年的试点探索和经验积累,中国于2022年11月成功建立了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从纯保险领域扩展到其他金融领域,涵盖了公募基金、银行理财和银行储蓄产品。
去年11月落地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在制度设计上非常接近发达国家。经过大约三个月的努力,它已经在36个试点城市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三个月时间,覆盖人数超过2800万,相当于企业年金的规模。
从三大支柱的覆盖人数和基金积累情况来看,我国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就。
下一步是提高第二和第三支柱的覆盖率。如果覆盖面不理想,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就难以稳定,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改革
为了应对人口负增长
NBD:目前,个人养老金的支付限额是每年不超过12000元。为什么要定这个标准?未来的极限还会继续提高吗?
郑秉文:每年12000元,就是每个月的1000元。其来源是2018年5月试点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的上限。
遵循这种做法,是为了让制度惠及中低收入群体,让中低收入群体成为这一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对中高收入群体来说,每年12000元的缴费不算太“解渴”,但对中低收入群体来说并非如此,所以上限不超过12000元,以广泛惠及中低收入群体,不拉大收入分配差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认为每年12000元的支付限额肯定会上调。如果不提高定额上限比例,在工资比例上就会降低,因为全国的社会平均工资每年都在上涨。根据过去五六年的数据,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在8%~9%左右。所以,无论是从中高收入群体的需求,还是从平均工资增长来看,年缴费上限上调1.2万是迟早的事。
NBD: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与
所谓人口结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口老龄化,即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扩大。另一方面,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在缩小。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程度加深。图片来源:新华社记者唐宇摄
目前所有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支柱都是现收现付制,即退休人口的养老金由劳动人口的缴费支付。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这个制度的收入会越来越少,支出会越来越多。
为此,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尝试各种改革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从其他国家的情况来看,改革措施不超过两种:
一种是调整制度的参数,比如缴费率,然后是替代率,这就是参数化改革;
二是养老保险制度的结构改革。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就是增加第二、第三支柱,扩大第二、第三支柱的覆盖面,这样在第一支柱的替代收入下降的时候,如果能够有效扩大第二、第三支柱的覆盖面,就相当于增加了退休收入结构中的收入来源。
面对人口负增长,几乎所有国家都在进行组合改革。一个领域空间大,就加大改革力度。
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特别是我国人口负增长之后,需要进行组合式改革,用参数改革和结构改革打出“组合拳”,使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应对变化的人口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