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前 中国经济每年仍有8%的增长潜力?
据人民网报道,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着力扩大内需”“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八项重点任务。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新街沟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近日就提振发展信心、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接受了人民日报《强观察》栏目专访。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新街沟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接受人民网采访。人民日报记者张贵贵摄
当前如何提振发展信心?减免税费增加需求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但仍面临需求萎缩、供给冲击和预期减弱的三重压力。
短期内稳定经济、增强信心的难点在哪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林毅夫委员说,当前最重要的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一方面要继续<爱尬聊_百科知识大全>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实,同时增加企业产品需求。今年要优先恢复和扩大消费。“我认为,今年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应该在60%以上。”
例如,在“住房”方面,林毅夫委员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确保进入就业市场的新群体买得起、住得好,这将产生更多的家电和家具需求。
林毅夫委员强调了投资和消费的互动关系。投资可以提高生产率,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增长将是活跃的水源."
"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投资来拉动整个需求."林毅夫委员说,中国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得很好,但城市给排水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比如地下管网老旧不足,下雨容易导致渍水等等。所以需要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保证更多的就业,增强发展信心。
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如何增长?还是有“后发优势”
林毅夫委员预测,在2035年之前,中国经济仍有8%的年增长潜力。
有人认为经济增速与经济体量负相关,体量越大,增速越慢。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庞大的经济体如何实现8%的年增长?
林毅夫委员给出了一组数据来论证,2000年至201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10.6%,高于1978年至2000年9.7%的年均增速。这说明经济体量大不一定意味着增速慢。
不过,林毅夫也表示,经济增长潜力并不代表实际增长。林毅夫委员认为,在克服一切困难、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的前提下,中国完全有可能在2035年前实现年均6%左右的经济增长。
林毅夫委员说,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有“后发优势”,技术和产业有提升空间,可以引进一些成熟的技术和产业,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改革开放后,GDP实现了年均9%左右的增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合理利用“后发优势”。
“德国、日本和韩国这三个发达的追赶型国家,在与中国相似的发展阶段,人均GDP年均增速都达到了8%以上。”林毅夫委员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仍有潜力实现快速增长。
“我们仍然有一个新的经济优势,这是他们当时没有的。”林毅夫委员说,近年来,中国的数字产业化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场景的扩展,仍然存在m
“与一些发达国家不同,我们的共同富裕代表着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在林毅夫委员看来,中国的共同富裕之路需要突出比较优势。“当大多数产业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整个经济高度竞争,在收入初次分配中,就能更好地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资本相对短缺,劳动力相对丰富。因此,中国发展一些比发达国家相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技术,符合中国的比较优势,容易形成竞争优势。同时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林毅夫委员说,如果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来发展这些产业,经济发展快,资本积累快,比较优势会从相对劳动密集型逐渐变为相对资本密集型,劳动力会变得相对稀缺,劳动工资的增长速度会高于资本回报的增长速度,最终收入会向劳动力倾斜,分配会趋于更加公平。
林毅夫委员进一步表示,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也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用于二次收入分配。比如可以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教育领域,让更多的居民获得就业能力,用于消除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
林毅夫委员还提到了第三次收入分配。通过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许多成功的大企业有望在中国出现。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比如“要立业就要立业”,在更加完善的税收政策的鼓励下,这些发展良好的企业会有更多的动力参与慈善事业,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