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指什么??

抗战期间,国军士兵的标准装备是指什么<爱尬聊_创建词条>


360U3083140963 2小时前

抗战时期,要是中国士兵能做到装备标准,估计日本也就没胆子侵略国了。在晚清的洋务运动中,购买、仿制西式枪炮是其中一台重要的内容。不过因为在洋务运动中清政府和各地督抚在购买、仿造西式枪炮时大多是根据个人喜好而定,因此缺乏统一规划,清军装备的西式武器品种繁杂,几乎西方几个主要强国的武器都有所引进。这么做的一台后果,就是后勤压力很大。所以到了袁世凯编练新军时,一度考虑以奥地利的曼利夏M1895式步枪为新军标准步枪,以统一武器装备。不过在购买了第一批试用以后,袁世凯发现曼利夏步枪的性能较差,因此后来又改用德国毛瑟步枪。此后又因为经济因素购买过日本的步枪。因此在北洋新军中,武器装备依然非常复杂。以北洋第六镇为例,该镇成立时共装备曼利夏步枪6863支、毛瑟步枪253支、哈其开斯步枪37支、毛瑟马枪140支、曼利夏马枪924支,一台镇就有三个国家的枪支。后来袁世凯首先在每个镇内统一武器的口径。像第六镇的枪支就全部更换成日本产的三十一年式步枪和三十年式马枪,统一使用6.5毫米子弹。而第三镇则使用德国毛瑟和国产的汉阳造,口径都是7.92毫米。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第二镇(后来番号改为第四镇)的步枪是德国7.92毫米毛瑟步枪,而马枪是日式的6.5毫米。北洋各镇有清政府全力扶持,装备尚且如此混杂,其他地方部队就更可想而知了。为了最终统一口径,袁世凯一度选择了6.8毫米为制式标准,并委托德国帮忙设计。然而此后不久辛亥革命爆发,加上德国研制的6.8毫米子弹性能不佳,这个计划未能实行下去。在民国初年,因为军阀混战不断,各路大帅都是自行购买武器,因此这武器统一计划自然也是迟迟无法执行。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统一武器口径的计划才再次被提上日程。此时因为中国国内德国的毛瑟系列步枪装备数量最多,因此在1932年召开的全国制式武器会议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最终选定以德国1924年式毛瑟步枪为基础进行仿造,作为全军统一步枪,这也就是后来的中正式步枪。此外轻机枪选择了进口和仿造的捷克ZB-26轻机枪,重机枪是以MG08马克沁式重机枪为蓝本仿造的民24式重机枪。不过实际到抗战爆发前,因为工业底子薄弱,中正式步枪的产量有限,因此全国上下各军的装备或是非常混乱。比如1934年统计时,国内军队装备较多的马步枪就有52种,手枪23种,冲锋枪15中,轻机枪17种,重机枪19种,真正的万国造。抗战爆发以后,由于武器损耗很大,国民政府不得不紧急在国外采购。此时需要解决的是有无问题,自然顾不上其他了,因此采购对象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比利时订购了FN步枪15万支,捷克的VZ24步枪10万支,德国毛瑟的标准式步枪11万支。加上此后苏联和美国又分别提供过援助,所以抗战时期中国士兵装备的枪支种类复杂,没有什么标准一说。而且当时国内冲锋枪、轻重机枪的数量有限,因此各部在编制上也差距巨大,有些部队装备较好,轻机枪可以做到每个班一挺,营里再配上装备重机枪的机枪连。而穷点的部队轻机枪可能一台连都没几挺,重机枪更是稀罕物,差别巨大,更没有标准可言。中国真正做到各部队的编制和士兵装备统一,还得抗美援朝,全面引进、仿造苏式装备以后。这时候的中国要放到37年,鬼子敢动手绝对让他们跪。


某种生活 2小时前

国军士兵根本就没有标准装备,基本就是万国造阶段。借着这个文章,纵横来详细的介绍一下国军(国民革命军军)的武器装备发展史。国民革命军北伐时期的主要武器装备所谓的国民革命军是在北伐前期,老蒋把北伐军的名字改得高大上一点,实际上基本就是南方地方军阀如桂系、粤系加上中央军(黄埔学生军)等拼凑而成,但是这只军队和北洋军阀的部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支有信仰的队伍,并且配备了大量苏联送来的武器。很多人会疑惑,十万北伐军是如何打倒几十万北洋军的,其实这个武器就是重要一节,孙中山临死前和苏联确立的联合关系,苏联帮助中国进行革命,1924年8000多支莫辛纳甘步枪以及一些火炮和机枪送达广州,到北伐前期,国民政府一共接收2.6万支步枪,子弹1600万发,机枪90挺,大炮24门。其中还有一部分是截获商团的武器,以及自主生产的一些。这些武器大部分给了黄埔学生军,也就是后来的第一军,而地方军阀基本都是万国造。从北伐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国军的武器装备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老蒋财大气粗的时候,先是击败吴佩孚和孙传芳的40多万北伐军,收编了大量部队的同时,也接收了他们的兵工厂,比如生产“汉阳造”的兵工厂,也为国民革命军提供了大批的武器。紧接着发生了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中原大战,老蒋的中央政府彻底的掌握了全国的政权,这个时候中国以前的所有的武器基本都被国军所掌握,因此武器更是五花八门,相比北伐时期还要混乱,值得一说的是,东北军在九一八后撤到关内,拿的枪是沈阳兵工厂生产的,阎锡山的部队很多武器是太原兵工厂生产的。但是值得一说的是,老蒋在获得绝对权威的同时,开始向德国学习军事,并且购买德式武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看老蒋反苏,开始与国民政府合作,德国更是想帮国军建立60个德械师,全师人员编制为11423人(野炮挽马师)或11579人(山炮驮马师),装备野(山)炮12门、小炮24门、82迫击炮24门、重机枪74挺、轻机枪336挺。实际调整过程中,装备也大量缩水,最后只有十个师能够称得上德械师,但是老蒋的钱没少花,运输大队长的这个称号真的不是白给的。全面抗战时期,国军的武器装备希特勒能够发动二战,估计老蒋或是助力一些,不说别的,就是国军脑袋上戴的钢盔,老蒋就进口了31.5万顶。截止到1935年从德国进口1924式毛瑟步枪一万支,ZB26轻机枪5000挺,盒子炮5000把,以及一些轻型的迫击炮等,在德国的帮助下,中国也能够自主生产一些仿制1924式步枪的中正式步枪,以及其他装备。1935年又开始续订装备,步枪子弹1.3亿发,马克沁重机枪1131挺,高射机枪120挺,战防炮224门(包括炮弹12.4万发);1937年又续订马克沁重机枪900挺,手枪3万把,当中还有10万支步枪和1.2万挺轻机枪的订单,虽然抗战爆发,但是大部分的装备都运抵中国了。德械师是全面抗战初期的中坚力量,虽然精锐,却在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时候被打残,再加上二战开始,德国自身也需要制造大量武器,因此也就无暇顾及中国了,后来日德同盟,中德也就中止了合作关系。在中日全面开战后,由于德械师被打残,中国和苏联又开始进行合作,在中国最困难的时期,苏联希望利用中国来牵制日本,因此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装备,从1937年到1941年苏联为中国提供了1200架飞机,1317门火炮,14025挺机枪以及大量的武器弹药等。然而到了1941年苏联同日本媾和,苏联停止对话援助,老蒋将目光投向美国,中国组建开始装备美式武器,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出征撤退到印度的新22师和新38师最开始接受美式训练装备美式武器。所以,在抗战中,国军的武器从来没有“制式”标准过,不像日本基本可以人手一把三八大盖。


starry 1小时前

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德械师,美械师等等极少数精锐部队。其他绝大部分陆军单位,都是非常惨淡。以中条山部队为例子,这里的部队,就是一年两身灰布军装,都是土布制作。还有一条装粮食的布袋子,鞋主要是自个制作的草鞋。棉大衣,一台步兵班2件,只有站岗的士兵,才能穿军大衣。棉衣比较匮乏,因为实在缺少棉花和布匹,甚至还发放过棉短裤,这种匪夷所思的服装。每天连队一半的士兵,都要去黄河边搬运粮食柴草,另外一半士兵大部分要忙于磨面,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打柴,只有极少数人实际进行军事训练。按照标准,每名士兵会发武器,但是,一台师当中70%的士兵,实际上都是搬运兵。一旦行军,由于没有汽车,也缺乏骡马。所有的帐篷,通信器材,电线,炮弹,迫击炮,锅碗,被褥,粮食,还有,工兵器材,甚至是山炮这种重武器,以及磨盘这种沉重的物价。都需要分解成一小份一小份的,由士兵自个用扁担挑着行军。美国记者白修德说过,中国军队第62军在行军的时候,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就靠两条腿行军,没有重武器,只有几门一战时期的山炮。由于没多少炮弹,开炮时几如守财奴算金币,根本舍不得拿出来用。大约三个士兵,才有一支步枪,第62军或是当时军委会直辖部队,由此就知道,大部分部队的配置水平了。这个部队肩挑人抗,从广东北部徒步穿越山区增援湖南衡阳,随后又从湖南徒步穿越层层大山去增援广西,所有士兵身心俱疲。最后战死病死过半,只剩下7000多人。就是这个部队,又被指定去防御柳州,结果1944年11月,柳州成为抗战我国失守的最后一座城市。


哈利波特逆天飞翔不可一世的小女 1小时前

抗日战争时期,所谓的“国军”就是蒋介石中央军和各地方实力派军队的总和,严格意义上说也包括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成分非常杂乱,武器装备更是五花八门 ,序列不同,待遇不同,所以很难界定“标准装备”是指什么。抗战初期苏联给予国民政府一定的军事援助,以此列装了几个苏械部队,比如第五军、第八军和第七十四军等,随着1939年《日苏中立条约》的签定,苏联停止军援。到抗战末期美国开始提供较多军援,国军又开始装备美械部队,但都不应该算抗日时期的主流装备。唯一可算成规模的就是国民政府为对日作战而准备的“调整师”,是在德国顾问的建议和帮助下进行的陆军整编,原拟完成六十个调整师的整训和换装,由于战争爆发,仅完成了两批二十个师的人员与装备调整,注意,调整师并不完全等于“德械师”,由于国力窘迫,一些调整师装备的是仿制武器而非德械。调整师士兵的标准装备如下:1,步枪,德制7.92mm1924年式毛瑟步枪(k98前身)或“中正式”步枪。2,子弹袋,帆布长条型,由肩上斜绕一圈再到腰间一圈,可携带20个5发弹夹(少数德械部队为皮制子弹盒)。3,水壶,部分德国进口部分仿制,椭圆形木塞盖,肩被带。4,干粮袋,方型,背带跨肩。5,防毒面具,德制1930式,也有部分仿制。6,军常帽,圆筒型军小帽。帽围上有护面部,平常时折叠上去以两颗钮扣系住。7,钢盔,德式M35钢盔,有一颗青天白日徽。8,手榴弹,仿自德国的“二四”式长柄手榴弹。9,刺刀,575.5mm国产加长型。10,绑腿。


sdflc8 1小时前

其实国军并没有标准装备,由于派系不同,以及后勤保障水平的问题等等,抗战中的国民党军差异很大,甚至军队之间的弹药体系都不同,因此也就谈不上标准装备了。就拿步枪来说,当时中国军队的步枪也是五花八门,东北军的日械,西北军装备了不少苏式莫辛纳干步枪,中央军装备的中正式步枪,滇军使用的法国勒贝尔步枪等等,这些步枪子弹互不通用,这就对战时的后勤补给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尤其是一些部队调动到其它地域,往往会面临补充上来的弹药无法使用的问题。就拿中央军来说,很多人对其的印象就是德式M35钢盔,中正式步枪等这些装备,但是实际上即使是M35钢盔,中央军的装备数量也不大,更多的使用的或是战斗帽而没有头盔可用。而至于武器,差别也很大,比如著名的德械师,其实是国民政府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意图建立的调整师,这些部队装备要比普通的中央军好的多,中正式步枪、MP18冲锋枪、M35钢盔,德式火炮等都有装备,但是到抗战全面爆发前完成改编的部队数量太少。而当时大多数中央军士兵的装备就是更老旧的汉阳造步枪、战斗帽、布鞋等等这些简单的物品。而对于更多得不到中央后勤支援的地方部队而言,就要自力更生了。比如说川军,其武器装备水平就很差,机枪装备数量极少,更不用说火炮了。而且实际上,打草鞋不仅仅是当时八路军等部队的习惯,很多中央军、地方部队也有这个习惯,因为布料等供应不足,草鞋在这时就成了一台必然的选择,很多士兵闲了就会打草鞋,因为其磨损太大,需要频繁更换。而在后来,美国开始对中国进行援助后,主要得到这些援助的或是中央军,比如当时的驻印军,不仅武器装备全部采用美军装备,连制服、薪资水平、后勤等都是美军水平,和国内的中央军又不是一台级别了。


kitjit521 1小时前

如果只说是中央军的理想标准装备,那就省事多拉,毕竟那个军阀时期各路地方大佬自购仿制的各路武器装备加起来足够开个全世界最全的武器博物馆了。这个所谓的理想装备先看1932年只是制式兵器会议定下的表当然,这个表上的装备并没有完全拍板落定,而且由于住所周知的原因,当时国府那边还没空去落实制式武器。这事儿到1935年才算有个大概的框架,也是我们后来都比较熟悉的那些装备。步枪方面不多说,基于毛瑟1924标准型的中正式,当然由于老汉阳的存量和生产线巨大,因此整个抗战期间或是汉阳为主,中正为辅。(跟我念,chiang-常 kai-凯 shek申)轻机枪方面虽然之前两次会议中都指定了法国哈奇开斯1931作为制式武器,但考虑到当时国府已经有大量捷克ZB26的存量和仿制生产线,而且两者性能效用类似,同时考虑到训练成本,因此改用了捷克式轻机枪。重机枪本来也是考虑哈奇开斯1930,因为一开始军方认为水冷式的重机枪已经过时,气冷才是未来。但考虑到火力持续性和重新仿制气冷重机枪非常麻烦,因此依旧使用二十四年式重机枪(MG08山寨版,但三脚架比MG优秀的多)手枪方面则比较杂,争论挺多。一开始的会议上建议使用11.43mm的勃朗宁M1911手枪,但后来改用了比利时勃朗宁,但文献上就说了当时选择了9mm的版本,所以我也不确定到底是M1922型 9x17mm(.380ACP),或是勃朗宁大威力,9x19mm。当然当时盒子炮的基数和仿制量巨大,所以咱们实际上看到的手枪或是以盒子炮为主。至于冲锋枪在当时还算不上是普遍列装的玩意,相当多时候冲锋枪这个职责有全自动盒子炮担任。其他炮我就不写了...不擅长,求其他大佬补充


编辑 举报 2023-02-14 14:52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