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极端前 他们都很纠结?

钱江晚报小时消息,2月2日,江西省市县联合工作组发布通报:江西省上饶市潜山县致远中学高一学生胡馨予自缢身亡。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胡馨予录音笔中的两段录音,都有明确的自杀意图。

这两段文字让人们看到了胡馨予生前内心的纠结和痛苦。很多人也提到要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这件事挺让人难过的。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特殊性,也需要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关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主任胡教授说。

走向极端前 他们都很纠结?

两次录音中的纠缠

很符合这类人的内心写照。

作为心理健康领域的专家,胡非常关心这个高中男生在事件中的心理状态。“从相关新闻报道和官方通报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性格内向,情感支持不足,学业压力大,可能不善于积极化解。”

在日常的门诊中,胡已经接诊了很多患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他们都有着相似的特点。“青少年情绪障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我们熟悉的抑郁症,还有双相情感障碍。”

作为一种疾病,如抑郁症,有一个发展过程,青少年抑郁症有其特殊的发病轨迹和原因:学业压力、家庭环境、自我评价、应对机制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胡馨予的两段官方录音令人印象深刻,令人心碎。

在10月14日17: 40的录音中,胡馨予说,“真的站在这里我有点紧张。我的心怦怦直跳。说实话,没有什么原因,但是我觉得没有意义。如果我真的跳了呢?”不确定。如果我跳了,应该没人发现。至少我现在不会被发现。过几天一定会查出来的。我刚才没跳。嘿,我真的想跳,我不想跳。我不应该。

23时08分,录音显示:“毫无意义,几乎为零。再等一会儿就直接去死。是的,因为我今天有点迷茫,现在真的很想死,觉得没有意义。”

光是看这两段录音,胡就觉得这非常符合重度抑郁症状患者在策划实施极端行为时的内心写照。

“当个体因抑郁症状走向极端时,其实还是有本能的求生欲望。他们在做出极端行为之前是非常纠结的,内心的冲突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会有负面的想法和强烈的负面冲动,会“偏向”负面的情绪和负面的认知。这些都是抑郁症的病理特征。但是从生物本能上来说,他们是不愿意自杀的,所以会很纠结。但是有些抑郁症患者觉得活着是一种痛苦,只有死亡对别人来说是一种解脱,或者说对家人来说不是负担。这其实是疾病导致的认知扭曲。”

在这种认知的冲突和纠结中,有些人会在极端行为的最后时刻打110,或者打电话给自己最信任的人,这其实是他们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寻求帮助和挣扎。

“此时此刻,有些人觉得没有可以信任的人,就是没有找到情感支撑,最终走向极端。”

据媒体报道,胡馨予曾在笔记本上写道:“如果我不活了,会发生什么?”

在胡看来,这也是一种绝望。“他不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那个时候,他可能会有更多极端消极的想法。”

走向极端前 他们都很纠结?

门诊病人

青春期情绪障碍占一半。

患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人数逐年增加,这一点胡在门诊也能感受到。在过去的三年里,这类患者的数量增加了25%。在他所在的科室,每年近15万的门诊中,有近一半是青少年患者,主要是情绪障碍;近六成住院患者为情绪障碍青少年。

胡解释说,青少年情绪障碍有一些特点:一是高复发率。就是会复发。小学,中学,大学,甚至毕业后都可能再发作一次。二是高失能。主要是指会造成心智能力的缺陷,如认知障碍、注意力和专注力下降、无法继续学习等。第三是高自杀。

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会有一些环境危险因素:在原生态的家庭中,父母太少陪伴,隔代抚养,情绪被忽视;家庭离婚或家暴、校园欺凌;或者父母管教严格,对孩子要求过高。

“抑郁症作为一种疾病,有一个发病过程,也就是说所有的孩子在病情恶化之前都有征兆。”胡列举了一些情况:厌学、社交减少、过度沉迷网络、性格改变、生活方式改变,如失眠、熬夜、生物钟紊乱、饮食紊乱、肥胖或消瘦等。“在睡眠方面,青少年很少患有原发性睡眠障碍,大多继发于压力或情绪问题。有的孩子沉迷网络,但不是网络依赖,因为在抑郁状态下,他没有爱好,通过网络消磨时间。所以,家长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非常重要,否则会造成亲子关系新的矛盾。”

在媒体报道中,胡馨予曾在一些笔记本上写下他内心的苦闷。

“就像内心独白。他用最原始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想法,但仅仅通过内心的记录,实际上是不可能解决严重抑郁症的。”

达不到我父亲的期望

孩子总是被否定。

2月2日,胡接到了一个初中同学,这个同学跟了他四年。一开始是抑郁,后来发展成躁郁症,也辍学了。

这孩子家境不错。父亲经营企业,母亲是全职太太。

“孩子的父亲比较强势,对孩子的期望也比较大。希望他以后继承自己的事业,所以要求比较高。但孩子的性格更像妈妈,内向又温柔。”

胡说,孩子的成绩尚可,但他总是达不到父亲的要求,总是被否定。“妈妈其实很关心他,但是因为日常生活都是照顾他的饮食,服务他的学习,所以他感受到了来自妈妈的压力。”

渐渐地,孩子厌学、怕考试、焦虑,最后发展到用工具挠自己,做出一些非自杀的自残行为。

“我们给他做家庭治疗,让他父母参与进来,两人也配合,尤其是父亲,更多的是陪伴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孩子的情况好转了很多。”

后来,孩子的父母决定停止治疗。没想到不久后,孩子的病情恶化了:易怒,暴食,体重突然增加四五十斤,一时兴奋。躁狂症出现,最终发展为躁郁症。

“一年前,我再次恢复治疗,病情逐渐好转,重返校园。”胡说,“这个孩子的父亲一直在为他规划未来,从希望他继承企业到希望他考公务员,但这些都是孩子不喜欢的。他的爱好和兴趣是艺术。”

胡对的印象很深。类似的家长在门诊并不少见。“我经常建议一些家长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状态,扮演好合格家长的角色,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没有陪伴,就没有教育。另外,要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培养他们试错的勇气,让孩子不要害怕失败。”

不要只关注成绩,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这也是胡在门诊与父母交流时最常提到<爱尬聊_尬聊百科>的一句话。“陪伴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多元化的话题。同时,要给孩子情感上的安慰和支持,培养同理心,让孩子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就不会滑向极端。”

编辑 举报 2023-02-04 11:23

0个评论

暂无评论...
验证码 换一张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