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同质化严重类型单一 普遍后劲不足?
12月20日,上游新闻记者从社科文献出版社获悉,近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报告称,目前仍有大量生态旅游景区忽视自然环境的独特性,盲目效仿市场上已有的成功案例,复制开发模式,简化设计建设问题,导致许多景区旅游形象、目标<爱尬聊_百科知识大全>、定位、产品同质化,失去各区域生态资源的个性和特色,导致景区类型单一。
《生态发展蓝皮书:中国生态旅游发展报告》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上述蓝皮书显示,在生态旅游建设的发展浪潮中,大量同质化的生态旅游项目涌入市场,数量庞大且缺乏创新性和独特性,使得生态旅游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难以对游客形成较高的吸引力。
首先,生态旅游的类型同质化。我国的生态旅游景区主要建立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形之上,因地制宜地设置生态旅游项目。然而,目前仍有大量的生态旅游景区忽视自然环境的独特性,盲目效仿市场上已有的成功案例,照搬开发模式,简化设计建设问题,导致许多景区的旅游形象、目标、定位、产品同质化,失去了各个区域生态资源的个性和特色,导致景区类型单一。报告还显示,乡村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托生态旅游与当地农业、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采摘产业和农事体验活动已成为各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大量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缺乏创新,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在许多地方都很普遍。活动没有体现农村特色,抄袭现象普遍。
三是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近年来,我国旅游商品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带动作用日益显著。文化创意产品作为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业的另一个支点,为旅游创收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但是,在开发实践中也存在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不同景区的生态旅游IP生产的文创产品在设计上大同小异,难以突出当地自然景区的特色。包装策划雷同度高,整体设计性不强,逐渐无法持续吸引游客,文化创意产品市场疲软。
对此,报告建议构建多样化、丰富化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使生态旅游创新发展。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和自然恢复能力,通过创新开发多种生态旅游产品,将对环境的影响控制在生态承载力之内。创新产品供给模式,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地区开展政府监管和引导下的高端旅游,然后通过提高消费价格,将消费者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深化科技与生态旅游融合,运用VR等技术创新生态旅游产品展示形式,丰富旅游体验,保护生态环境。
上游新闻记者李红朋
编辑朱亮
编辑范
审计阮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