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杯花盆烛台能为钢琴增色?这位老师说,先找到自己的风格
摘要:聪明学琴
“古典音乐大家千千万万遍地弹,已经有无数的大师录过CD。可是,我个人在音乐的历史上能有什么作用?”出生在上海的柴琼妍,当年成为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录取的第一批两名中国学生,成为琴童界的知名人物。和她一起考进该校的是另一位著名钢琴演奏家郎朗。不过,和郎朗走的古典演奏路线不同,她选择了现代钢琴方向。她大胆提出,“古典音乐”方向被李斯特给转向了,“在他之前,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古典乐派、浪漫派都是作曲家新鲜出炉的乐曲,由作曲家自己或身边的朋友来指挥、演奏。所以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贵族化的流行音乐。李斯特发明了‘concert pianist’这样一个很神化的角色,大家看谱子弹琴,而他背谱,然后很炫技地弹,钢琴演奏家这个身份由此被延续。大家去听音乐会,一直听一些自己熟悉的曲子,像听老歌。”
从柯蒂斯毕业后,柴琼妍再接再厉,前往曼哈顿攻读博士学位。学校同意她在完成古典乐各项课程后,可以特别选择现代音乐作为主攻方向。她还专门从美国前往德国求学,师从当代钢琴大师皮耶尔-劳伦·艾玛尔。在看了她的演奏后,艾玛尔称赞,“你是我全世界愿意收的第3个学生”。这段学习经历也让柴琼妍的学术修养更进一步。经历了卡内基音乐厅一炮而红的现代派独奏音乐会后,柴琼妍为原本不受待见的现代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多位知名作曲家开始专门为她作曲,这其中就包括了不少乐迷熟悉的安迪·秋保、雅瑞克·卡普欣斯基等。
“我选这条个性化的路,是想在音乐历史上能起到一些推进作用。”今年9月,柴琼妍将受邀前往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钢琴系任教,在伯克利也有一个科技研究中心,柴琼妍将继续音乐和科技的推广。在家乡上海,柴琼妍开设了一家音乐教育机构,以一对一的方式辅导,挖掘具有潜在能力及天赋的学生。如同游走于古典与现代音乐之间,柴琼妍经历过东西方截然不同的音乐教育,对教育也找到融合跨界的独家心得,“接触许多学生和家长之后,我发现他们存在很大的误区,其中之一就是将钢琴考级变成衡量学生钢琴水平的标准。而且由于对正确姿势不够重视,导致有些有天赋的孩子受伤,失去机会。欧美音乐学院注重个人性格对音乐理解和发挥,专业教授会考量学生懂不懂曲子里的含义,有没有个人风格,懂不懂音乐历史、乐曲内涵等。东方更讲究基本功是否纯熟,要把老师教授的曲目一模一样弹奏出来,个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了。我们所做的工作,就像营养师一样,给学生塑造风格,‘包装’好了再送出去。”